6月10日,记者从海南省三防办和省气象局获悉,海南旱情在进一步蔓延,受旱情影响,全省44条河道出现断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6.76万亩,全省农村临时人畜饮水困难分别达13.26万人、1.55万头。
5月下旬以来,海南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南部、西南部和中部8个市县没有有效降雨。三亚、昌江、白沙、儋州、陵水、琼中、保亭、临高等市县发生了不同程度干旱,受旱最严重的是昌江、三亚、白沙三个市县。从气象干旱程度来分,昌江、三亚为特重气象干旱,乐东为重旱;琼海、五指山、保亭、东方和陵水为中旱,白沙、琼中和临高为轻旱。
省三防办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6.76万亩。其中昌江7.69万亩,白沙县3.98万亩,三亚市2.46万亩,儋州市4.86万亩,临高县2.85万亩,保亭县1.41万亩,琼中县0.44万亩,陵水县3.07万亩。与此同时,河道断流44条;水库干涸119座。全省农村临时人畜饮水困难分别为13.26万人、1.55万头。其中昌江县饮水受影响群众最多,达5万人。
海南省三防办相关负责人分析,如果6到7月,没有热带气旋影响海南,没有形成大范围的降雨过程,水库工程蓄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并随着生产、生活用水的不断加大,水量的供需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干旱严重市县将出现供水缺口。
面对或将持续干旱的情况,10日下午,海南省三防办、水务厅、气象局、农业厅、灌区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在内,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会议表示,将进一步做好科学调度水量、采取灌区轮流防水,科学抗旱;启动及修复原有的提水灌溉设施,充分利用已有抗旱设备,全力投入抗旱;封江堵河采取拦挡提水的办法充分利用江河水;增加抗旱设备,特别是大型抽提水设备,缓解旱情。气象部门根据各地抗旱需要,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增加水库蓄水,及时缓解旱情。
此外,根据旱情发展情况,相关部门将及时制订方案,打抗旱饮水机井,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对于城市供水紧张,着手编制供水应急预案,调整用水计划,启动城镇原有的备用水井;及时了解人畜饮水困难情况,制定送水方案,实施应急送水,保证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相关新闻:
海口网6月11日消息(记者 陈延鹏)今年1月至今,三亚严重干旱少雨,降雨比往年平均值少九成多,如今已经达到重旱程度,山上树木枯黄,农作物严重缺水,城市居民用水面临考验。10日从三亚气象台获悉,预计7月中下旬才会来台风,届时会带来有效降雨。
山、河、人急需降雨
1月至6月以来,三亚始终没有一场有效降雨,烈日的炙烤下,大地的水分慢慢蒸发,土地变得越来越干旱。在市区,每天都有洒水车给路面和绿化带洒水,绿化树木可以得到一点水分,但山上的树木和远离水渠的作物就没那么幸运了,煎熬中变得日益枯黄。
沿凤凰路看临春岭等山体,完全没有热带应有的绿色景象,山上的树木成片枯黄,一些树木的枝叶明显缺水干枯。
崖城居民陈先生说,41岁的他从未见过这么干旱的年份。
受重旱影响,导致三亚水库库容急剧下降,城市供水已启动应急响应。占三亚全市原水供应量53%的赤田水库部分库床已龟裂,出现近年来的最低水位,如果持续没有有效降雨,将对三亚的正常供水造成影响。同时,赤田水库、水源池等几个大水库的水位也很低,急需降雨补充。
首次发布干旱橙色预警
三亚气象台台长陈海坚介绍,今年1月1日至今,三亚市区的降水量是1959年建站(气象站)以来最少的一年,比过去30年的平均降雨量少了93.3%,已经达到重旱到特旱的程度,目前已经启动了干旱预警橙色信号,这是三亚有史以来第一次。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三亚最早5月份就会有台风,初台风的平均月份是6月下旬。但陈海坚不乐观地说,今年的台风预计7月中下旬才会来,这对当前的旱情来说令人望眼欲穿。
今年三亚市区的降雨仅为18.4毫米,而以往平均值则是270多毫米。陈海坚介绍,造成如此少雨的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去年就因此少雨,今年又加重了许多。
盼着台风快点携雨来
对于为何海口等琼北地区频繁降雨,相距几百公里的三亚、昌江等西南地区干旱问题,陈海坚说,海南的夏季是西南季风,降雨受西南季风和海、陆风相互作用影响,但三亚水气不足、气流抬升动力小,导致无法产生降雨,而海口等降雨地区因地势不同,气流辐合上升与背景风西南季风相遇,能够形成降雨的条件。
目前,三亚已在赤田水库、水源池等水库区域布设人工增雨车,一旦具备降雨条件,就立即发射(碘化银)炮弹,最大限度地增加水滴含量,从而增加降雨,目前,已经通过这种人工增雨的办法作业7次,但旱情还在持续加重,只等台风快点到来,一解三亚的炙烤和干渴。
相关链接:
地方媒体叫卖商品房意味什么:政府土地财政断流
民间文化学者李松:不要让民间文艺之河断流
组图:333条河流断流!云南干旱致千万人受灾
云南楚雄州遭遇大旱 130天无降雨6条河断流
滇渝黔440多条河流断流 国家防总调抗旱物资支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