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崔晓摄
龙虎网讯周末的玄武湖游人如织,梁洲上树木繁茂,绿草如茵。一块叙事碑静静地立在树荫下,碑文详细讲述了这里曾经存在过的一座纪念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四方碑亭”的来龙去脉。
6月14日,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和3名小记者一起,在江苏行政学院教授、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抗战胜利之火传递·南京全媒体行动”史学顾问李继锋的带领下,寻访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旧址。
毙敌两千余人,狠狠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
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在4棵郁郁葱葱的松柏之间,我们找到了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旧址。如今这里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在斑驳的树影中,依稀可见当年的历史痕迹。
1933年1月,已经占领东北的日军开始侵犯长城沿线,北平、天津危在旦夕。中国守军奋勇还击,长城抗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十七军军长的徐庭瑶将军主动请缨,率部奔赴长城古北口。古北口是万里长城上的重要隘口,位于密云县城东北百余里的燕山山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3月10日,徐庭瑶部官兵投入战斗,战事一直持续到5月19日。官兵们凭借血肉之躯与劣势装备,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阵亡五千四百余人,伤万余人。敌亦被毙两千余人,狠狠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古北口一役也被称为“激战中之激战”。
“十七军部队损失惨重,开始撤退。在一个山头上,有一小支部队负责断后,掩护大部队撤退。结果日军伤亡百余人才攻上山头。一看,原来在山头上进行顽强抵抗的中国士兵只有7位。”李继锋告诉小记者们,中国士兵的气节和壮勇令敌方惊叹,七勇士壮烈殉国之后,日军将他们下葬后立碑,上题“支那七勇士之墓”。
建造“四方碑亭”,刻有近百名营长以上阵亡军官名单
1935年5月,由于徐庭瑶的倡议,在玄武湖梁洲建造了“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俗称“四方碑亭”)。(下转A3版)
(上接A1版)据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徐庭瑶将军》一书记载,“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外面有亭,碑亭四面有墙,墙上有门。碑身正面镌刻有徐将军手书的碑文,碑文约有一千八百字,全文介绍了十七军长城抗战之惨烈。背面则镌刻着十七军在长城抗战中殉国的近百名营长以上军官的名单,“以垂永远”!
“当时国民政府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敢开罪日本,尽管是纪念抗日阵亡将士,但为了不那么引人注目,就将纪念碑四周用墙围起来。”李继锋说,日军占领南京时期,纪念碑外面被人套上了木板,奇迹般地躲过劫难,只是碑上的“抗日”二字被抹去。1965年,此碑被炸毁。2014年,在纪念碑旧址旁边,又竖起一块新的述事碑,讲述这段抗战历史。
构筑起“精神的长城”,共同抵御外敌
“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前,这段时期发生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我们称之为局部抗战,长城抗战是局部抗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当时中国军队有25万多人参加了这场战役,17军的许多军官后来成为著名的抗日将领,如当时还是团长的戴安澜等。”李继锋介绍说,1933年3月至5月,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包括晋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共同抗击侵华日军的进攻。我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但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长城沿线仍失守,南京政府不得不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双方正式停战。
“长城抗战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现代战争中,单靠城墙的巍峨是挡不住外来侵略的,这就需要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军队,更重要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李继锋说,只有当中国人民凝聚起强大的民族精神,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团结一心,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就是当时所强调的,要构筑起牢不可破的‘精神的长城’,而这也是重温抗战历史的意义所在。”
相关链接:
抗法抗日英雄刘永福墓被盗挖 当地涉嫌玩忽职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