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14报道,伊朗外交官称,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已经就历史性的伊朗核协议达成一致。伊核问题相关六国与伊朗自2013年起,经过多次延期及多轮马拉松式艰苦谈判,达成最终全面协议。以下为伊核问题历年来的重要节点:
20世纪50年代,伊朗开始核能源开发活动,当时曾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
1980年,美国同伊朗断交,并正式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自此美国开始干涉伊朗核活动,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
2002年8月,伊朗被指秘密建造纳坦兹铀浓缩设施和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引发国际关注。
2003年2月,时任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承认,确实存在纳坦兹核设施,但只是用于核电站所需的低丰度浓缩铀。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认定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且没有按照规定接受核查。
2003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尽快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
2003年12月,在代表欧盟的法德英三国的斡旋下,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但伊朗一直强调和平利用核能资源的权利,并在暂停铀浓缩活动方面多次出现反复。
2004年11月,法德英三国与伊朗举行了多轮会谈后在巴黎初步达成协议。由于双方存有分歧,巴黎协议未能得到落实。
2005年6月,支持推动核项目的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同年8月,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英法德中止谈判,伊核问题再度升温。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
2006年1月中旬,美、俄、中、英、法即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会国决定,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安理会随后通过主席声明,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这标志着安理会正式介入伊朗核问题。
2006年12月,由于伊朗拒绝停止铀浓缩活动,安理会通过第1737号决议,首次对伊朗实施制裁。截至2010年,安理会共通过6份伊朗核问题决议,实施4轮制裁,包括冻结伊朗核计划相关人员和企业在国外的资产、禁止向伊朗转让核技术、禁止伊朗进口重型武器装备、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
2008年7月起,六国与伊朗先后举行多轮对话,由于双方在铀浓缩、制裁等核心问题上分歧严重,伊朗核谈判一直未能取得明显进展。
2013年6月,立场温和的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在伊核问题上展现务实和开放态度。同年9月,鲁哈尼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表示伊朗愿意推进伊核问题对话。
2013年10月,六国与伊朗在日内瓦举行鲁哈尼政府成立以来首轮对话,并达成伊朗核问题持续10多年来的首份临时性协议,伊朗同意以部分中止核项目换取部分解除制裁,协议2014年1月生效。各方约定2014年7月底达成最终全面协议。这一期限到期后,延长至同年11月,随后又延长至今年6月底。
2015年4月2日,伊朗与六国在瑞士洛桑经过连续8天谈判,就伊朗核问题各个焦点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为下一步达成最终全面协议奠定基础。
2015年7月14日,经多轮谈判后,西方和伊朗外交官均表示,在“扫清最后的障碍”后,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已经就历史性的核协议达成一致。各国将于北京时间14日下午召开最后一次全体会议,随后将召开新闻发布会。
相关链接:
外媒称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已就伊核问题达成协议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