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家庭观,反对家庭中讲权利、谈对等义务,对为父母的责任与能力毫不督促,于是不幸催生和助长了许多歧视、剥削、暴力、虐待、遗弃的家庭灾难。
近日,在某档真人秀节目中,一名女子生下来一个月被亲生父母抛弃送养,节目现场她拒绝和亲生父母相认。不料,节目主持人周立波,当场指责女孩心胸狭隘,说她应学会原谅,否则永远不会幸福,还说出了“在你儿子眼里你是个尖酸狭隘的女人”的言论。随后生父母突然上场痛哭拥抱,在极度难堪的“全家福”场面中,周立波宣布“看到大爱”。
被送养20多年后要不要、如何与生父母建立联系,或许这难免是情感与道德的难题,而且当事女生还另有两重纠结:第一,她认为生父母当年因重男轻女才送养;第二,养父母要求她承诺不要与生父母相认。她的处境应该颇可做一番情义探究,毕竟在伦理上故事中的哪一方都没有完全失去立足之地。
类似周立波的观点倚仗一种传统的家庭观,即强调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固定家庭秩序和义务。生而不养并不应该导致失去父母身份,无论父母怎样,子女都要应召、服从和满足他们的需要,反对家庭中讲权利、谈对等义务,对为父母的责任与能力毫不督促,于是不幸催生和助长了许多歧视、剥削、暴力、虐待、遗弃的家庭灾难。
这种家庭观的统治十分性别化,周立波在节目中就多次警告女生,要做好女儿、好女人、好母亲。自居于无足轻重和服从的位置,让他人满意,这是女性的道德义务,首先从家庭开始;女性是情感动物,缺乏自主与决断,因此很容易被煽情所控制。这些都是周不断强调性别时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潜台词。
大家心里都清楚,相认意味着一整套包裹着亲情的秩序与义务,一整套做女儿的责任功课降临。但他人没办法把这套责任真正强加在当事人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主能力。不仅在这个特殊个案当中,许多其他日常的家庭冲突中都蕴含着这样的问题:为人父母的权力资格来源到底是什么,这种资格在什么情况下能被质疑。对此,许多人也一直探讨着,就家庭中的代际与性别关系应该遵从或建立怎样的秩序。
所谓大爱,不会那么容易被阐述,甚至可以说,指向无条件的宽容与给予的“大爱”一词往往是宣传,因为情感必然是一种互动,是在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实践,而非来自先定的一厢情愿的道德信仰。实际上对“大爱”的宣扬反而让人们失去相互接纳的机会,因为它是以宽容的名义强求。宽容的机会只能是有限、有条件的,就拿重男轻女来说,它是错误、是伤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社会压力下以家庭为单位的生存策略,很多时候参与这种策略的母亲是痛苦和自我谴责的,因此她们也未必完全不能被饶恕。
在我看来,被送养的女生认或不认生父母本身无所谓对与错,值得称赞的是在他人强力道德轰炸下坚持说“我不”的勇气,而且这在一个女人尤其难得。
吕频(女声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