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和包河公园等合肥老城区三大雨水调蓄池正在紧张建设,计划将于年内投用。建成后,调蓄池不仅可以像“海绵”一样,及时吸收地面过多雨水,有效减轻周边区域内涝压力,还具有控制初期雨水污染的作用。三座雨水调蓄池,共可以有效“阻滞”3.15万立方米雨水,这是合肥“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工程之一。
据了解,尽管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正在合肥深入人心。一个个具体项目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合肥“海绵城市”建设渐入佳境。
打造“海绵城市”示范区
去年11月3日,国家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化解被称为“城中看海”的内涝危机而言,这具有颠覆性意义。
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按照低影响开发原则,今年初,在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和包河公园等现有城市公园绿地下方建设的三座雨水调蓄池开工建设。按照该思路,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街头游园,将来都有可能建设地下雨水调蓄池,实现雨水综合利用,提升绿地渗水、蓄水功能。
合肥还计划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将新站区少荃湖片区、高新区大蜀山片区、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作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开展低影响开发技术试点。后期将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广。
“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
构建“海绵城市”,重点是理念先行。近日,市城乡建委制定出台《合肥市市政道路人行铺装选材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在新区或适宜路段,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可选用透水砖。”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地面过度硬化,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合肥在人行道推广铺装透水砖,细微举措反映的规划、建设理念的变化,对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畅通河流,保留渠塘,广建湿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城建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合肥正从多个方面挖掘“海绵城市”建设潜力,恢复地表自然生态机理,同时构建良好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不断提高径流控制率
研究表明,绿地径流系数约为0.2,水泥铺装或沥青硬化地面为0.9。其中,0.2意味着80%的雨水可以渗透到地下,0.9则表示90%的雨水要靠地下管道排除。相同面积的绿地和硬地,排水能力相差8倍。
省住建厅近日出台了《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17年,合肥等“海绵城市”先行先试建设取得成效,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70%以上。到2020年,全省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
据介绍,为不断提高径流控制率,合肥将从水环境综合治理、优化绿地与广场、削减雨水径流、雨水资源化利用、雨污分流等入手,将“海绵城市”建设引向深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