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大广坝,日本人侵略海南,为守老水库修建的碉堡。(左为外观,右为内部)
在东方大广坝,为方便掠夺海南资源,日本人侵略海南时修建的水库保存完好。
东方市以东,昌化江中游,有亚洲第一大土坝之称的大广坝,规模宏大,坝长近6公里。人站在坝顶的道路上,会为其连绵起伏的美景而着迷,让人不得不赞叹参与这项工程建设者的伟大。
距离大广坝约一两公里处,有一座废弃的小水坝,至今已经有七十多年,它就是侵华日军广坝发电站遗址,见证过侵华日军为掠夺海南资源犯下的无耻、残暴的罪行。
近日,记者再访此地,亲历当年历史的老人为我们揭开了那至今仍刺痛他们心扉的记忆。
遗址:村民盼建成爱国教育基地
在两位广坝村村民的引领下,沿着一条狭小的道路,来到一座横跨水渠的小桥。村民陈先生站在桥上,指着左手边的水渠称,这条水渠宽度约有7米。它的功用是引水向他手指的方向,那里是发电站的蓄水池。
在水渠边上行走很费力,植被茂盛,脚下的水泥路,往往被遮挡住,需要用手不停地拨开。从小桥出发,走出约百米的距离,来到发电站的蓄水池处,池边有座环形水坝,看到其中一段估计有三四十米长的堤坝,高度约有十多米,坝面水泥显出黑褐色,足见其年代久远,但坝体仍显坚固。
这个发电站规模看似不大,可它依山而建,站在坝上向发电厂房位置望去,尽管树木遮挡了部分视线,可其形成的约有百米高的落差,让人久望仍有些不适。陈先生告诉记者,水坝与发电厂房间有两处开口,其中一处开口有一条宽约3米的排水孔,就是借助这样的地势落差发电。
“下面原来是发电的机房,但前些年已经被拆除了。”陈先生有点遗憾地称,原来还有一座铁桥横跨过江,是发电站的配套工程。江对岸曾是侵华日军的驻地,工人靠那座桥过来工地施工。不过和发电站命运一样,被人拆除卖钢材了。如果现在还保存着,那规模就很可观,不过把现存的保护起来,还可以建设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们参观。
看着江中剩下的建筑遗迹,让人不由得为建设者捏了一把汗。在那个机械落后、交通不便的年代,还要面对着残暴的侵华日军,建设者们修建这样的一座发电站要承受的艰难让人不敢想象。
残酷:一天工钱六毛不去就“打”
“那时,村里每家每户都要轮流抽调一人去干工,三天一轮,不去的话就打。”东方市大田镇马龙村84岁老人吴亚本回忆那段经历,不时气愤地称“日军太坏了!”
为了逼迫村民去发电站干工,日寇威逼利诱,逃避的村民得到的结果就是被打。如果去了,每天会给6毛钱的工钱。“领那点钱没有用,买不到东西。”吴亚本称,但是不去又不行,所以他们兄弟几人轮流去干工。
发电站是1942年开始修建的,当时的吴亚本约10岁左右。“我年纪太小,就让去捡柴和挑水。”吴亚本记得,当年还没有脱离童趣的他,一天清晨被负责厨房的日本兵叫去挑水,和他一起的有十多名孩子。
他们挑着水桶来到距工地约有500米远的河边,见环境优美,便玩了一会,把水挑回厨房时,延误了约半个小时。“一个日本兵让我们排成队,然后开始打我们。”吴亚本当时年纪小,自己又排到队尾,日本兵打完前面的同伴后就累了,他侥幸地逃过一劫。
“他们打人太厉害了,我哥哥也被打过。”吴亚本伸出手臂比划着说,打那些劳工用的棍子有手臂那么粗。干工时,看到劳工停下,便狠狠一棍打下去。“不要去跟他们顶嘴,他们听不懂话,越顶嘴打得越厉害。”吴亚本摇着手说,似乎仍被记忆里的那一幕幕场景所惊吓着。
罪行:患病劳工被扔进坑中烧死
日本兵是怎么打劳工的呢?广坝村的八旬老人刘亚黄仍清晰记得日本兵打劳工的情形。“让你俯身手脚着地,翘起屁股给他们打。”刘亚黄边说边摆出了姿势。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迟到和中间休息的劳工身上。日本兵让被罚劳工保持这样的姿势,然后用棍子打,如果人垮下来,就从肚子下方打,“这样折磨劳工最少要一个小时”。
那时刘亚黄年纪还小,同吴亚本老人一样,只能干一些小活。刘亚黄的工作是浇菜和抓虫子。“虫子会飞,不好抓,可是抓不到,日本兵就用手指弹我头,很痛。”
身体上的疼痛,时间会让他康复,但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于愈合的。刘亚黄回忆那种经历,仍有恐惧。
那天,没有轮到刘亚黄去工地干活,他就去放牛。在发电站外围不远处有一个坑,约可以容下十多个人,“坑很深,人要掉下去,自己很难爬上来”。
刘亚黄看到日本兵抬着一名生病的劳工过来,并推进坑里,然后向坑内浇油,接着点起一把火,坑里的劳工被火吞没,拼命地挣扎。“好惨呀!把一个活人丢在坑里烧。要是爬上坑边,日本兵就拿棍子把人推回去,活活的烧死在里面。”
刘亚黄称,这些被烧的劳工一般患病不能干工了,他们不给治疗,而是每天巡查,发现工棚里有人病倒,就会拖去烧死,可能是担心有瘟疫。在刘亚黄老人的记忆里,那个烧人的坑,几乎每天都要吞没一两名劳工。因为那种烧人的气味,一次次被他闻到过。
灯光:守住“光明”要不忘历史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刘亚黄仍居住在距离发电站不远的果园里。
距他们家几十米远处,有一个侵华日军为保护发电站修建的两层高炮楼。部分已经倒塌,竖立着的墙面上还清晰的留有弹坑。不过在刘亚黄老人的记忆里,这些弹坑是解放战争时候留下的。
“发电站修好不久,日本就宣布投降撤走了。”刘亚黄称,发电站第一次发电时,他们都十分好奇,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把整个黑夜都照亮了。可是当时不是给他们村民用的,他们用上电是解放后的事情了。
“当时大家都很穷,不要说是电灯了,连衣服都没有。”吴亚本称,当时他去干工,只是用丁字布包裹住下身。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干工时上身大都是光着。也没有什么东西吃,好一点的都是日本兵吃剩下的。
第一次看到电灯的光亮,吴亚本老人也曾被那光芒震撼过。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吴亚本不曾敢想会有现在幸福的生活。
马龙村因为修大广坝的需要进行了搬迁,家家户户现在住在政府修建的新房里。整齐规划的新村,道路硬化,环境很优美。“搬到这里小孩上学、看病、买东西等都很方便。”吴亚本称,尽管现在用水比较吃紧,但村民的生活和以前相比,不知好了多少。
现在,电对于村民已经不再稀奇,家中有各种电器,而不只是电灯。不过对于那段让村中老人遭受过非人待遇的历史,他们不希望再次上演,但必须去正视和面对它,因为和平的“光明”需要去守护。
观点:留存日军侵略罪行遗迹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在海南岛像石碌铁矿、田独铁矿、东方大广坝等,日本侵略者留下的侵略遗迹还有很多。可令人忧心的是,部分遗址却未得到应有的保护,正被岁月所侵蚀、遗忘。
“很多日军的侵略遗迹,遭人遗忘后,便遭到了破坏。”海南抗日英烈文化研究会会长曾石夫记忆中,七十年代在海南陵水当兵的时候,见过很过日本侵略者留下的遗迹,甚至还曾住过日本人留下的营房。可如今,早已经不见了。
他印象最深的是位于海口市大同路的8栋小楼房。经考证,那是当年日本人留下的营房,“也可能是指挥所”,曾石夫随即拿相机去拍照。可不久之后,第二次去的时候,这8栋小楼便被拆除,消失得无影无踪。
曾石夫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保护这些侵略遗迹,就是要铭记那段血腥的侵略历史,就是要谨记历史教训。”
“每一处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凝聚着众多抗战先烈的鲜血。”网友“@得胜沙的故事”说:“试想一下,我们的后代在百年后,如果还能站在抗日战士铜像前,驻足缅怀琼岛先烈浴血奋战的岁月,感悟精忠报国的思想情怀;如果还能站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遗迹前,深思那段民族苦难,那又将是怎样一番令人激动的场景呢?”
他说,不让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的历史遗迹在我们这一代沉寂、消失,这不仅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应有的担当,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亦表示,日军侵琼遗址和抗战旧址具有十分重大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这些历史遗址不可再生,消失一个就少一个历史见证。
“要想对遗址进行保护,目前只有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将其列入文物范围这一方法。但由于要列入文物范围需要一定的年限,而有些遗址还达不到这一标准,因此,遗址保护工作难之又难。”该负责人表示,对遗址的保护虽然存在困难,不过“无论如何,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应该解决的时候。”
相关链接:
东方“万人坑”遗址埋葬3万具尸骨 幸存者讲述日军暴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