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制度自信具有更加独特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制度是道路的重要保证,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另一方面,制度是理论的具体化,更加直接和现实,直接关系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易于被感知和评价。因此,如果没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就缺乏现实抓手,道路自信也就缺少了坚实保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经历了从反思到理性、从认同到逐步自信的历程。当代大学生体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果,但有的学生依然质疑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他们期待着全面深化改革红利的释放,但有的学生却很少看到这种红利背后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他们期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但有的学生却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模式作为比照的样本。引导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既有过去的经验需要归纳和提炼,也有当下的问题需要分析和解决,关键在于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获得感。制度优势的科学性如果不能被证实,制度自信就会变成一种口号,难以根植于大学生内心。
在推动学生理论学习中坚定制度自信。要重点抓好唯物史观教育。唯物史观中蕴含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只有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发展形态及其原因,才能把制度自信建立于科学性之上。要及时、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论断,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其深刻内涵: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怎样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从而深刻认识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充分认识体制机制层面具体制度改革的紧迫性、艰巨性,克服个别学生以具体制度的不完善来指责甚至否定根本制度的不良倾向,形成对待改革、适应改革的理性心态。
在感受建设成就中坚定制度自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理论以创新的源泉,给制度以自信的保证,给人们以信心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树立制度自信提供了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明。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充满信心。要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探索的事业,“摸着石头过河”必然是渐进的,不可能是完美的、最优的。前进道路上的不足、困难和问题易于被人们关注、聚焦甚至放大,易于成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用来否定道路、歪曲理论、抨击制度的理由和例证。要引导学生看到问题的存在与原因,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路径,坚定克服不足的信心与勇气,不因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存在而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理性比较中外制度中坚定制度自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是经过中西制度比较后形成的理性与成熟。今天,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刻理解:“五个有利于”如何揭示制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为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概括,从而把自信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展现的关系是坚定制度自信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理论层面论证是有着比较充分的论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作出的“两个必然”的最终结论,实际上就蕴含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基本理念。但这种优越性存在于既定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之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无法完全体现。因此,必须深入阐释和厘清二者的关系。
在了解历史规律中坚定制度自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屈斗争。历史事实最终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然而,一些学生仍存在逻辑质疑:历史的选择未必是现在的选择,过去的成就未必意味着将来的美好。其实,这种担忧与1945年黄炎培在参观延安后谈到的“历史周期率”有着相似的意蕴。事实是,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和显著成就为历史的选择不断作出新的注释,展示了合乎历史规律的逻辑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回溯了过去、运用于现在,也必将指向未来。
总之,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应该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的联系上下功夫,坚持用历史的变化、现实的成就、国际的比较教育学生,不断深化教育内涵,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使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