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们一边积极对历史素材进行娱乐化包装,一边不忘对历史真实进行真挚的反思,在这个惟票房论英雄的时代令人尊重与感慨。
暗杀小队成员
这部由历史生发,却剑指当代的大戏,无论娱乐格局还是社会维度,都有意趣、有担当,通过《暗杀》,我们看到了韩国精英知识分子们追求的大众娱乐美学与社会良心,其思娱并重的知识分子创作态度,在这个惟票房论英雄的时代令人尊重与感慨。
背景
由历史生发,却剑指当代
《暗杀》终于令今年一蹶不振的韩国本土电影等到了华丽翻身的一天。在二战胜利70周年——8·15韩国光复节,这部讴歌独立运动大无畏精神的娱乐动作大片在这个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里,终于杀入了票房大作行列——观影人数突破1000万。今日,它也在中国内地上映了。
韩国观众为之喝彩,知识阶层为之欣喜,新闻人士们则忙于该片的盈利计算(包括主创分红多少等),倒是韩国政府的脸色有些许难堪。这部仿佛对历史献礼,也好似对大韩右翼政府不满与讽刺的主流商业大片,其具备的文化附加值甚至超越了电影娱乐本身的意义。
当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韩国大众文化娱乐的种种符指,比如说多角色、大动作,明星云集、事件缠绕,不停给人眼花缭乱的视听享受和娱乐快感。但与此同时,敏感的观众和媒体,也能透过这些高调的娱乐符号,捕捉到主创们叩问良心发出的多重文化拷问讯号,比如说,对右翼政治的质疑和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反思(注:由于二战后一直是右翼政府当道,因此韩国并未进行彻底的亲日派清算。殖民地时期的卖国亲日派以及其后世们一直过着逍遥富足的生活,相反独立运动的斗士和子孙们则大多生活穷困、居于底层)。
因此,这部由历史生发,却剑指当代的大戏,无论娱乐格局还是社会维度,都有意趣、有担当,既承载着商业大片的娱乐机能也不忘创作者初心。作者从容不迫,观者各取所需,戏剧性煽情伴随着有的放矢的历史拷问……通过《暗杀》,我们看到了韩国精英知识分子们追求的大众娱乐美学与社会良心。
如题《暗杀》,讲的是刺客的故事,与众不同的是其背景为现代,主人公是女性。上世纪30年代的乱世上海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京城首尔,独立运动斗士一反约定俗成的乱世草莽枭雄形象,由“野蛮女友”全智贤领衔,上演了一出家恨国仇与信义相背中,巾帼不让须眉却无法守护爱情的凄美传奇。
呈现
历史真实并存娱乐加工
导演崔东勋是韩国70后导演中口碑与票房双赢的领军人物,前作《老千》和《夺宝同盟》亦连续突破千万观众。其作品格局大,人物多,剧作结构复杂,多重情节线并行却始终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角色各自魅力鲜明、性情独特,与炫目的剪辑手法相得益彰。因此崔导演在评论界和大众中都拥有极高人气,名字几乎是票房保证,而与他合作的明星也一路相随,如全智贤和李政宰几乎每片必到。
崔东勋毫不掩饰自己对经典港片的喜爱,前作也多次向经典致敬。而在新片《暗杀》中,对中国元素颇有心得的崔导演不仅在上海取景三分之一,而且体现也愈加有个人风味,人物造型、环境铺陈与故事情节设计均带出了浓浓的年代感与戏剧性。历史真实与娱乐加工和谐共现,上海复杂的国际政治氛围与挥之不去的历史迷思此缠彼绕。全智贤饰演的女狙击手,河正宇塑造的自由赏金猎人,双面间谍李政宰以及大韩临时政府和亲日派之间的恩恩怨怨,在感性十足的声画传递中更显津津有味。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类型混用十分成功,崔东勋将韩国导演们最擅长的拿来手法与借鉴之功发挥到了自我美学高度。为了营造历史与人心的叵测神秘氛围,黑色电影中常见的光源与造型感在本片的上海取景中十分明显,同时为了表达动作的紧张与人物的英朗,导演又在黑色电影的底色上,加入了西部片惯用的符指。因此《暗杀》的影像腔调十足,色调烘托着历史之谜,浓雾包裹着人的两面性,加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剧性结构和“好坏丑怪”多元多向化的角色设计,都令《暗杀》显得技高一筹,足以代表韩国商业大片的各方面水准。
当然真正打动笔者的是该片富含作者倾向的结尾,在韩奸倒下的后院,挂满白色布条的舞美设计令人称道,既是送葬也是哀悼。此时黑管吹奏出幽怨又浪漫的主旋律,革命的追思与历史的不公在此并行,战争的胜利并非历史的happy ending,大众的健忘加剧了卑劣的随波逐流。而这才是该片真正的高度所在,主创们一边积极对历史素材进行娱乐化包装,一边不忘对历史真实进行真挚的反思。其思娱并重的知识分子创作态度,在这个惟票房论英雄的时代令人尊重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