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新一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举措,打造公平规范便利的营商环境。这说的是“软环境”,即保障市场良性运行的“制度环境”。
会上讨论了一个新词儿:海绵城市。这说的是“人居环境”。还涉及到3种汽车的命运:新能源、小排量、黄标车。这有关“大气环境”。
无论“制度环境”,还是“人居环境”或“大气环境”,环境好了,民生才能好!常务会上讨论的,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
看来,国务院常务会的议题设置,确实大有门道。既讲求时间节点,在最恰当的时机推出最合适的政策;又讲究统筹兼顾,以施政的内在逻辑把方方面面内容有机地串连在一起。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本届政府推进改革的“先手棋”。以此打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减负,这一直是常务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此次确定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62项审批事项;对89项中介服务事项,不再作为部门行政审批受理的必要条件。
清理规范了这么多事项,营商环境清爽不少。而所谓“环境好”,除了让老百姓办事便利痛快外,还要让大家感受到公平安全。因此会议确定强化“先照后证”改革后的事中事后监管。
李克强总理在会上语重心长说,怎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需要探索,可能是一个艰难过程。“我们现在面临双重任务,经济在转型,政府职能也要相应转变。这两个‘转’,相当复杂艰巨,大家要下功夫动脑筋,在推进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当天常务会部署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城市规划理论中的一个新兴概念。这个新词儿上了常务会,可见这一“高大上”的会议也可以挺“潮”。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指的是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涵养水资源,使雨水变弃为用的城市发展方式。这一议题,直接呼应李克强曾在此前常务会上提及的“城市看海”问题。但总理显然不仅在城市风貌的层面关切这一问题,而是有着更深的民生考量。
“这实际上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李克强在会上强调,“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城市建设要平衡,别忘了我们还有1亿人住在棚户区里!”
他说,最大的“反海绵现象”其实就是棚户区,很多棚户区、老城区连基本的给排水系统都没有,一下雨就靠沙袋“抗涝”。这样的人居环境不改善,一边高楼大厦一边棚户连片,“老百姓心里怎么能舒服?”
1辆“黄标车”的污染排放量,相当于28辆国五标准汽车的排放量。当天会议讨论中,有关部门提供的这一数据触目惊心。事实上,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当前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促进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淘汰超标排放汽车,无疑大大有利于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
相关的3项决定,完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创新分时租赁、车辆共享等运营模式,可谓“活招”;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可谓“实招”;加快淘汰营运“黄标车”,确保完成到2017年全国基本淘汰“黄标车”任务,可谓“硬招”。用李克强总理在当天会上的话说:“三箭齐发,把汽车产业发展和转型都带动了。”(陈翰咏)
相关链接
“城市看海”多地重现 “海绵城市热”存三重误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