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因青蒿素与海南结缘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5-10-06 09:52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20岁时珍贵照片曝光: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这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新华社)

  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进行科研工作。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此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鲜为人知的是,屠呦呦与海南也曾有过一段缘份。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青蒿素,在海南疟区进行了半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此后多次因防治疟疾工作回到海南。

  据悉,屠呦呦是中国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此外,另外两名同时获得此次诺贝尔医学奖的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因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疗法也同时获奖。

  屠呦呦与海南>> 呦呦之鸣 青蒿之音———屠呦呦与海南的不解之缘

  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科技工作大会在北京召开,屠呦呦获颁“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同时,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队也获得奖励。新华社发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仿佛冥冥中,屠呦呦就和蒿草有不解之缘。

  “她用青蒿素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对她来说,美国拉斯克奖是一个迟到的奖励。”海南一位与她多年合作共事的老疟疾防治专家蔡贤铮说,屠呦呦得奖名至实归,利用乙醚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就是屠呦呦首创的,无可争议。正是她的灵机一动,挽救了世界尤其是贫困国家和地区千千万万个生命。

  鲜为人知的是,屠呦呦与海南也曾有过一段缘份。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青蒿素,在海南疟区进行了半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此后多次因防治疟疾工作回到海南。

  2011年11月15日,屠呦呦站在了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的领奖台上,她被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而此前的9月,这位81岁的老人刚刚被授予美国纽约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

  屠呦呦,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一位优雅智慧、始终面带微笑的东方女性,曾经与海南也有一段不解之缘。

  屠呦呦与海南

  “她的名字很特别,就是呦呦鹿鸣的意思。”今年79岁的蔡贤铮,曾是国家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五二三海南工作组负责人、省特贴专家,与屠呦呦有长达近30年的交往与合作。

  11月24日下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议室。蔡老带来了许多发黄的资料,其中有他与屠呦呦的往来书信,还有一些旧的文件、获奖证书复印件和当时五二三项目组研究青蒿素的内部资料、书籍等等。

  “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新药———青蒿素,来到昌江人民医院,做临床试验观察。”蔡老回忆,当年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之后,曾在实验室和自己身上做实验,成功之后就到了海南疟区。而屠呦呦和蔡贤铮的相识也始于这一时期,他们成了几十年的老朋友,双方来往信件也互称“老屠”、“老蔡”,非常亲切。这种通信关系,一直持续到2000年。

  “屠呦呦在海南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大约有半年多时间,做了30例临床疟疾病例的实验后,她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后,屠呦呦和蔡贤铮经常有书信往来,都是关于青蒿素以及疟疾防治的话题。屠呦呦在信中非常关心海南的疟疾防治工作,并将她所领导的一些疟疾研究项目交给海南方面合作,而她此后也多次因工作回海南。

  记者仔细阅读了蔡老提供的一些屠呦呦的信件,发现屠呦呦在琼时间虽短,却对她的一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她提取的青蒿素不仅在海南得到了药效验证,坚定了她一生的研究方向,并且还逐步完善了青蒿素在治疗疟疾,尤其是治疗恶性疟的配伍,逐步发展为青蒿素联用其他药,使疟疾的复燃率降至最低。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信中,屠呦呦还嘱托蔡贤铮帮她采集海南五指山地区和东线文昌一带的黄花蒿,她希望做一下海南不同地方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对比研究,以便能充分利用海南的资源优势。当她得知海南上报国家生产青蒿素的申请被否决后,心情沉重,在信中说:“有必要向主管部门和领导同志大声疾呼,海南青蒿资源的利用有必要重新评估。”可见,屠呦呦是心系海南的。

  采野之蒿 造福人类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屠呦呦的名字就取自《诗经·鹿鸣》,像是天赋使命,冥冥中,从名字上,屠呦呦就和青蒿有缘,她采蒿提纯,得到一种白色粉末状晶体,命名青蒿素,挽救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蒿,指蒿草,一种菊科植物,它有很多种,包括青蒿、牡蒿、茵陈蒿、芦蒿、黄花蒿等。青蒿素,就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

  “蒿草能治疟疾,这并不是屠呦呦的发现,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蔡老说,我国古代很多医书都有蒿草能治疟疾的记载,解放前,海南的劳动百姓也用蒿草泡水服食,以治疗疟疾。所以,人们很早就了解黄花蒿中含有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

  庞学坚,海南1967年第一批参加国家五二三项目的4名疾防人员之一,他当时是海南行政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人员。“五二三项目是国家的一场秘密援外任务,主要是抗美援越,帮助越南解决因疟疾造成的队伍大量减员问题。”庞学坚回忆,当时,部队、地方有很多力量参与这一项目。

  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编《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一书中说,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正式展开。

  这一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许多资深的科研工作者都被打成“牛鬼蛇神”,靠边站了。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1969年,时年39岁、仅是一名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五二三项目。同样在这一年,蔡贤铮也加入了五二三项目海南工作组,并成为负责人之一。

  “当时,五二三项目的组成单位、科研人员都在研究如何提取黄花蒿中的有效成分。”蔡贤铮告诉记者,当时,基于对中药“煎煮”的认识,科研人员在青蒿素的提取上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大家用各种办法对黄花蒿进行煮煎。“我妻子也帮我提取,实验条件很差,她就用一个大的电热炉、玻璃瓶,甚至用航空汽油来提取,非常危险,很容易爆炸。”

  “屠呦呦是个认真钻研、善于思考的人,她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想到高温加热可能会破坏蒿草的有效成份。”蔡贤铮说,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于是,屠呦呦改用乙醚提取,这样就不用加热,结果发现,乙醚提取法获得的提取物对于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00%,这个提取物便是青蒿素!

  “屠呦呦及其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因为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拉斯克基金会将奖杯授予屠呦呦的理由。的确,这是一个造福人类的理由!

  实至名归 迟到的奖励

  青蒿素,现在被称为“东方神药”,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

  “鹿鸣呦呦,美好动听。老屠也用青蒿素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呦呦之音。”作为老朋友的蔡贤铮认为,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是实至名归的,这份奖励来得太迟,以至在创造了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奇迹近40年后,她个人才得到国际世界的承认。

  然而,屠呦呦的获奖,引起一些争议。《迟到的报告》记载:五二三项目持续13年,聚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项目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参与者达两三千人。而迄今为止,全球共有超过300人次获拉斯克奖,其中80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而,拉斯克奖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自然,将这样一个大奖颁予屠呦呦一人,争议难免。

  “那时讲究集体主义,讲究团队协作精神,无论谁出成绩,都归于集体。”庞学坚说,当时项目组成员写论文,署名都很少用个人的,容易在后来引起争议。的确,记者翻看蔡老提供的广东地区五二三领导小组办公室1978年编的《青蒿抗疟研究》一书,里面辑录21篇论文,无一例外署的都是单位名。

  但历史抹不去屠呦呦的印迹。历经190次失败之后,终于在第191次,也就是1971年10月4日,她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成功制取青蒿提取物。1972年3月,在五二三项目会议上,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代表,报告了这种被命名为191的中性植物提取物,引起全体与会者关注。

  “屠呦呦的贡献在于给科研人员开创了一个新的思路,提供了一新的研究方向。这之后,青蒿素的提取办法不断改进,从乙醚到酒精,更加安全、质量更好。”蔡贤铮说,随后,山东、云南提取出了质量更好、纯度更高的青蒿素,海南也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和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至今,蔡老还保存着海南1976年提取的青蒿素。

  个人创造的光芒最终还是穿越了时空隧道,闪耀在世人眼前。

  揭秘青蒿素>> “东方神药”青蒿素的海南故事

  柔弱、苍翠、蓬勃……就是这样一株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却有着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它叫黄花蒿,海南北部丘陵常见,虽很平凡,却能提取出救治千千万万疟疾患者性命,被誉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

  很少人知道,这株小草曾承载了海南的付出和梦想。海南周刊藉屠呦呦问鼎世界医学大奖———拉斯克奖之际,走访当时熟知内幕并参与其间的人,为您揭密一个鲜为人知的海南青蒿素之梦。

  黄花蒿、青蒿素、屠呦呦,3个不为普通人熟悉的名字,随着2011年美国拉斯克奖的颁布声名大噪。

  拉斯克基金会说:“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海南,仍是瘴疠横行的高疟区。青蒿素的发现,既把海南当成了巨大的临床试验区,也救治了海南众多的疟疾患者。

  屠呦呦其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屠呦呦(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悉,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个人履历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屠呦呦在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现场领奖

  屠呦呦在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现场领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的七大医学贡献

  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领导科研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发现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的青蒿素。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其后,她继续深入研究,又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抗疟新药,而且为寻找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她1978年出席全国科技大会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1982年出席全国技术奖励大会,领取发明奖章和证书。双氢青蒿素成果1992年获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及1997年“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之一。屠呦呦个人1984年被国家第一批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0年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授予最高荣誉奖和终身研究员称号;1994年被中央国家机关授予“十杰妇女”称号;1995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2004年获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Prince Mahidol Award)。2011年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一、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时值越南战争,促使国际上迫切寻找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在国内(曾由“523”办组织全国七大省市筛选中草药3200多种,亦有人做过青蒿,认为无效而放弃),国外(美国结合侵越战争需要,筛选化合物达三十万种)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基础上,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经研制380多个样品,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发现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经大量提取药物,安全性实验及自身试服后于1972年,1973年分别就有效部位和青蒿素单体,在海南昌江疟区作首次临床研究,证实具有胜于氯喹的满意疗效,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屠呦呦等自1972年分离得到青蒿素单体后即着手进行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研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有机所和生物物理所协作,最终用X—衍射方法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青蒿素是一个具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也是一个与过去抗疟药结构完全不同的新抗疟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为此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能解决抗性疟疾的新药,而且为寻找新的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 1978年青蒿素鉴定会后,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工作继续不断深入,青蒿素获1985年卫生部实施新药审批办法后的第一个《新药证书》(86 -x-01号)。青蒿素的发明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1981年应WHO的请求,我国同意在北京召开“青蒿素”专题的国际会议,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作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青蒿素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现在世界多国均已广为应用,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

  在研究青蒿素化学结构中,屠呦呦于1973年首创其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这在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上意义是很大的:(一)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二)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各类青蒿素衍生物,增效并扩大生物活性,促使当今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更好为人类保健作贡献;(三)经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七年努力,得以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又复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疟药,其片剂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剂量小、口服方便、复燃率低、研制简廉”等优点,特别是经药效学及临床研究,证实最便于病人口服的片剂,在“安全、有效”上,胜于当前注射给药的同类衍生物,被认为是当前青蒿素类药物之优选者!该药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已大批生产,经销国际市场,反映良好,被认为是“国际上治疗各型疟疾的较理想口服治疗药”。

  三、完成“青蒿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七五”期间,参与国家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质量研究》中“青蒿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课题,对青蒿进行系统研究,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并修正了《中国药典》长期沿用的谬误。

  四、机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为防止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保护青蒿素的临床使用寿命,避免滥用,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就“双氢青蒿素对约氏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青蒿素影响约氏疟原虫配子体感染性,但对蚊体内子孢子增值期不起抑制作用,即未能抑制卵囊继续发育到子孢子。提示青蒿素类药物不能用于疟疾预防。为当前有人将其用于预防提出了警示。

  五、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

  为解决多重抗药性恶性疟蔓延全球的问题,近年国外十分重视复方的研究。双氢青蒿素为当前青蒿素类药物中的首选药,对多重抗药性恶性疟无交叉抗药性。而吖啶类抗疟药—咯萘啶与4-氨基喹啉类、嘧啶类、胍类及磺胺类均无交叉抗药性。为此设计了双氢青蒿素与咯萘啶组成的复方。在军科院支持下,进行实验研究,确证二药具显著协同增效作用,增效指数为7.6,(高于当前广泛应用的蒿甲醚和本芴醇组成的复方蒿甲醚,其增效指数为6),且作用位点多,疗程短。经二药联用治疗恶性疟10例,在12-24小时内,分二次服用,即达高效,40天未见原虫复燃。已获专利证书(专利号:ZL 99109669.X)。

  六、根据临床需要,研究多种剂型

  据WHO资料,每天约有3000个婴幼儿童死于疟疾。为此研发了“双氢青蒿素栓剂”,方便儿童直肠给药。又用直接得自青蒿的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制作简便,价格便宜,又不易产生抗药性。均于2003年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七、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

  经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在免疫领域具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降低B细胞高反应性以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的自身免疫病,又可提高T细胞的免疫功能。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现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 (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中国青年网

 

 

相关链接: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关链接:
李克强致信祝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来源:综合中新网、海南日报] [作者:范南虹] [编辑:林道亨]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