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屠呦呦 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5-10-06 10:0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宣布获奖者名单。本报记者 刘仲华摄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外界热闹,她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集体发掘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

  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接着,评委们介绍了获奖科学家的贡献: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通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那时,中国的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并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屠呦呦翻阅古典,找到提取的办法,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载体,能够在疟疾寄生虫发展的早期就迅速杀死它们,因此在治疗严重疟疾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疗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达了祝贺,“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首次奖励寄生虫疾病的治疗领域。因为这3位科学家的贡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治疗的药物,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因疟疾死亡的人每年可以达到两亿人,她以惊人的毅力发现青蒿素,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青蒿素可以将受疟疾感染的死亡率下降20%,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安德森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完美地把这些结合在一起。因此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

  青蒿素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的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收获了诺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作为一名生药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

  这项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她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自己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研究员这种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贺辞中称,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据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全国妇联5日致信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祝贺她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国妇联在贺信中表示,欣闻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全国妇联代表全国亿万妇女,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相关链接: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因青蒿素与海南结缘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祝贺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关链接:
李克强致信祝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因青蒿素与海南结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王君平 刘仲华 吴月辉] [编辑:林道亨]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