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3日,李克强在内蒙古包头北梁棚户区居民高俊平家中。
对棚户区的老百姓而言,住房就是“天大的事”
3年后的今天,高宇博还能清晰记得总理爷爷突然到访他家时的情景。当时,他刚刚睡醒午觉,“忽然眼前出现了好多好多人”,他吓得赶紧钻进炕头上的衣柜里。
“可是衣柜里好闷,我又钻了出来。”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看到突然到访的总理,高宇博的爷爷、年过半百的高俊平也“懵了”。直到有人提醒,他才回过神来,双手紧紧攥着总理的手一个劲地上下摇动。
李克强关心地询问他:“在屋里烧饭安不安全?房子漏不漏雨?”他还关心这里的居民如何上厕所。因为他在之前的一次调研中了解到,有个棚户区900多人共用一个旱厕,每天早晨厕所门口都会排长队。
“我在这住了50多年,都习惯了。”高俊平憨憨地笑着说。
过去几十年,高俊平一家一直住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一方灶台、一个衣柜、一铺炕和一张床,就塞满了整个房间,几乎再没有下脚的地方。他就在这里结婚生子、帮儿子娶媳妇,也在这里经历了“买断工龄”、“下岗”的艰难生活。他从未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能搬进新楼房居住。
在占地13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像高俊平这样的城市贫民共有12.4万人。根据当地政府统计的数据,他们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5平方米,人均月收入不足500元。两年前,李克强曾经到访过这里,今天,当他再次走进这片棚户区时,这里一切如故。李克强心情沉重地告诫当地官员:“对棚户区的老百姓而言,住房就是‘天大的事’。这里的棚户区改造进程必须加快。要切实让老百姓从‘忧居’变为‘宜居’。”
总理这次到访半个月后,包头市政府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棚户区改造。很快,这片规模罕见的集中连片棚户区,以令人惊异的速度消失了:曾经密密麻麻、灰扑扑的破旧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板楼”;原本出门要经过的狭窄泥泞的巷道,变成了宽敞整洁的社区广场;烟熏火燎的煤炉、需要排长队等待的旱厕,以及漏雨的房顶,一并都成为历史。居民们头一次在自己家里享用上了暖气、自来水等现代生活设施。
坐在自家的客厅里,“小屁孩”高宇博掰着手指向记者一一列举新家的好处:有写字的桌子、不出门就能上厕所、有暖气不用怕火炉烫手。而他的爷爷高俊平则笑呵呵地赞叹,新家“舒适又敞亮”,家具“各有各摆放的地方”。
老高说:“家里敞亮,我的心里也敞亮多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