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外观
敦煌是整个丝绸之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城市,而敦煌莫高窟代表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汇集和交融的结晶,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千年古丝路·又闻驼铃声”海南媒体丝路行报道团第二站来到敦煌,在感受千年古文物带来的震撼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敦煌对历史、对文物的保护与尊重。
栩栩如生的佛像 精美绝伦的壁画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自高僧乐僔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后,历代高僧、官宦、信徒僧众争相效仿,开窟造像,历经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和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十个朝代共一千余年的营造,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无论是第96窟中高35.5米的大佛、第259窟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的禅定佛壁画,还是第100窟中身姿曼妙的反弹琵琶,又或是各洞窟精妙绝伦的建筑结构,都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技艺和对佛教无上的信仰。目前,现存的洞窟有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极具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
第259窟中的雕塑和壁画全部都是北魏时期的原作,该窟中一幅禅定佛壁画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因为该壁画中禅定佛的微笑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由原来的淡淡浅笑变成嘴角上扬的微笑,仿佛已参透佛法。而这幅壁画来自于一千多年前北魏时期,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早了几百年。
一洞窟外壁上的一幅露天壁画,历经千百年仍颜色鲜艳,并没有因为被氧化而发生颜色上的改变。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因为该壁画被古人用兽皮熬制成的特殊胶水给保护起来,遗憾的是,这种技术已经失传了。
参观与保护相结合 多手段保护文物
名扬海内外的莫高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客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对壁画造成损害,这给文物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分流和减少游客在洞窟内停留的时间,以达到参观与保护相结合的目的,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2014年8月1日,敦煌研究院历时4年,投资3亿多元打造的以“数字敦煌”为核心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开馆。在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将观看到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通过3D技术立体展现莫高窟壁画的历史故事和现状。
该中心开放后,莫高窟的旅游模式发生了变化,所有游客必须通过网络形式预约才能正常参观莫高窟,在实地参观莫高窟之前,必须首先在数字展示中心观影,而进洞窟参观的时间和人数也有严格的限制。这种参观模式,既可以让游客更立体、更全面的了解莫高窟,还缓解了洞窟压力,减少游客参观给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威胁。
“里面都是千年文物,必须参观一个窟锁一个窟。”讲解员边打开洞窟的木门,边对报道团成员说道。进入洞窟,记者发现里面没有任何灯光,严禁拍照,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会将窟门关闭,防止光线影响文物,并戴口罩进行讲解。洞窟内的壁画前还放置了玻璃挡板,以免游客触碰到壁画。可见,敦煌对莫高窟的保护已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
2002年甘肃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划定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内必须保持石窟及其原有的环境风貌,不得新建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敦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贺建生表示,在敦煌,文物保护是绝对的第一位,所有不适合文物保护的项目都不能进入敦煌。
(海口网10月16日 特派记者曾丽园摄影报道)
相关链接:
海南媒体丝路行:嘉峪关——戈壁明珠发“新芽”
海南媒体丝路行记者采访手记:匆匆挥别丝路起点 飞向重镇嘉峪关
海南媒体丝路行:古城律动现代脉搏
海南媒体丝路行:昔日戈壁荒滩 今朝丝路明珠
海南媒体丝路行:嘉峪关
海南媒体丝路行:古道雄关新丝路 多元文化润明珠
莫高窟露天壁画
莫高窟外观
沙漠上的洞窟
文化瑰宝莫高窟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