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尹希2015年9月初当选哈佛大学最年轻华人正教授后,沉寂数年的少年班再次回到公众眼前。曾经的江西省高考(精品课)状元、在中科大与少年班混合编班共同接受少年班教育的刘志峰回忆,“碰到像这些真正的聪明人,你让他按部就班一定要上完高中三年,反复温习,其实是种摧残。”
近期出来的这条新闻,又会让很多人关注“少年班”这个高智商的群体。所谓的少年班是针对早慧少年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中国从1978年起就开始尝试这种教育模式,几十年来,确实培养了不少精英人才,但也有不少大学面对失败案例的舆论压力和教育模式的争议,不得不中途废除这种教育模式。
少年班教育在中国诞生那一刻开始,就不乏反对的声音,反对的人把少年班教育认为是揠苗助长,是超前教育。他们觉得这是过早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使早慧少年早熟,不利于学生性格、情商的培养,不符合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违反了自然规律,而且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这些少年天资聪慧,他们需要更先进的教育模式。如果把他们放在普通的班里,他们的聪慧可能会影响其他普通学生成长。这种情况下的天才少年,仍会过于高傲,而且其精神世界会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难道不是一种折磨?这不见得对他们性格、情商的培养是一件好事。天才少年进行常规读书,确实是摧残,课堂对他们并无多大吸引力,不学习和轻视学习的可能性加大,结果往往是步“方仲永”后尘,泯然众人矣。
所谓的超前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量身定制的特殊模式,只要在其智力可接受范围内,合理开发智商,对他们自身而言或许是更好的选择。至于说违背自然规律,那违背的只是一般规律,精英教育模式是符合他们自身发展规律的。少年班的学生性格、情商的培养上可能会出现偏差,但绝不是不可补救。可以通过不断探索改善教学和管理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特色鲜明的社会活动,专注的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都会慢慢弥补他们性格和情商上的缺憾。
有些国人的思维确实奇怪,既感叹我们的高等教育无法培养出精英人才,又对精英教育的探索品“少年班”无法接受,百般质疑。质疑是好事情,它可能会推动这种探索模式的发展,但全盘否认是不合适的,那可能会断了我们国家精英教育的探索之路。
教育模式本来就没有完美的,我们评价一个教育模式的标准就是看我们原本的目的有没有实现。少年班教育本来就是为了培养精英人才的,马东敏这样的行业精英和杜江峰这样的科学精英能够出现,可以证明探索是有效果的。
既然目的能够实现,就要大胆地闯,中国的教育改革就缺少敢闯敢干的精神。但这种敢闯敢干的背后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少年班的教育模式,把其消极性降到最低。闯的过程中,还需注意这种教育模式自身的情况,少年班本身群体的特殊性和教育特殊性就要求不能盲目扩大,应在现有的规模里继续摸索、实验,使其不断成熟。这可能就是少年班教育未来的方向,按照这一方向下去,可能会给我们中国大学的精英教育提供经验,或许这就是钱学森之问解决的前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