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孩子送进一个又一个的培训班……以严厉著称的“虎妈狼爸”,需要直面一大片的反对声音了。
新闻背景
教育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
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意见》要求,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其中,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
现象1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从幼儿园开始加压
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家长们自从宝宝出生就开始胆战心惊,这也催生了一大批早教、幼教、特长班等花式繁多的培训机构。为了把孩子培养成金字塔的顶尖人才,很多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去争取各种资源,给孩子上各种班。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黄女士坚信早教和各种特长班对孩子成长都是有好处的,“隔壁家的孩子从一岁多开始被送进早教机构,显得特别聪明。我的女儿现在4岁,在幼儿园上小班,因为没送孩子上早教机构,感觉孩子比别人晚起跑了好几年。最近我打算把她送去培训机构学习音乐和舞蹈,长大了有一技之长,会受欢迎得多。”黄女士说,培养一门特长非常重要,她的同事小时候学过唱歌,单位要开什么晚会,都会让她表演节目,这样挺有成就感的。
现象2
中小学生校内减负校外“加压”被家长送进各种辅导班
为了给学生减负,教育部门曾三令五申,严禁中小学校在假期擅自组织学生补课。令人遗憾的是,学校老师不在课堂外补课了,校外培训班火了。
记者曾走访海口多家校外补习机构,发现很多家长从学校里接回孩子,急忙又将他们送到各种补习班去上课。而各补习班针对目前学校“减负”状况专门开设了“拔高班”,“超前班”,还有的推出了“强化班”。那些原本只是负责中午看管孩子的学校周边的托管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也纷纷购置练习卷让学生完成。“学校作业少了,有时候都没作业了,到处跑多不安全啊。”有学生家长建议托管班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习题,没想到得到了许多家长们的一致赞同。
每年暑假,都是各类培训机构招生最为火爆的时间,一个暑假里,为孩子补课花费上万元的家长大有人在。而且,有的孩子不止在一家培训机构学习,同时在多家培训机构学习的也大有人在。看到这部分孩子的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会有更多的家长跟风报名,送子培训。
现象3
择校“敲门砖”魔咒不解家长们热衷送子考证
钢琴考级证、英语考级证、各种各样的竞赛获奖证书,在小升初时络绎不绝地送到名校招生老师的案头。
在采访中,家长们对证书和杯赛的迫切心情也有无奈的现实背景。不少家长认为,参加竞赛和考证,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的确,通过各类竞赛选拔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方面,都令人瞩目。因此在升学推优中,他们在学习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更加具有优势。虽然并不是所有招生学校都看重获奖证书,但在毕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这些证书的多少或含金量会派上用场。
“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得优质教学资源。”家长胡先生说,想让孩子更优秀的代价就是,小学三年级之后,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双休日。
专家观点
家庭教育不可急功近利
据了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了家庭教育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性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这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学生斗殴事件、自杀事件不绝于耳,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有专家分析,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密切相关。
海南中学心理学高级教师,海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开基认为,家长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让孩子有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应在做人做事方面给予孩子汲取正能量的机会和时间。举例来说,学生在放学后再去上培训班补课,不如在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一般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能够取得让人满意的成绩的。他们可以有充足的课外时间去锻炼身体、阅读名著,参加自己最感兴趣的课外活动。而若是家长一味让孩子花费时间补课,在为青少年增加负担之时,还容易导致他们过于依赖课后补课,反而不再珍惜课堂听讲,不尊重学校老师,导致自主学习能力下降。
相关链接:
安徽省医改首季度运行数据发布:医生患者均“减负”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