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群体取向致使他们尤为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纽带的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而依赖的可靠程度则由血缘关系的亲疏程度来确定。
   
 您当前的位置 : 国际新闻>

英国人怎么看留守儿童现象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5-10-25 17:06

  最近英国《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国留守儿童的报道,从报道内容上看并无多少新意,主要讲留守儿童受到的身心伤害以及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犯罪率、自杀率上升。

  但是从外媒报道的字里行间总能读出他们对中国问题的不理解,比如会着重解释中国的户口是怎么回事,中国为什么会有把孩子留给祖父母带的现象。

  这样一种不理解折射了中西方观念和制度的差异。是的,在英国文化里,不可能产生留守儿童。

  7月25日,山东省聊城市,记者在茌平县博平镇南关村拍摄的留守儿童许新迪。(中国青年报)

  无法理解的“户口”

  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户籍制度,农民工进城务工,但他们的户口还留在农村,户口上附着的受教育权利决定他们没法让孩子一起进城上学。

  这个“户口”对于老外来说是一个非常费解的东西,在quora上(类似于“知乎的网站”)上,有很多类似的疑问“为什么中国公民要有户口?”“户口是类似于个人身份证的东西吗?”“北京的女孩找对象真的要考虑对方是否有北京户口吗?”

  从这些问题就可以看出老外对户口充满疑问,在翻译中,这个词也很让人棘手,因为在英美概念里,找不到对等词汇。英美的社科文献里,对中国的户籍制度,一般有两种翻译:“Internal Passport”(内部护照制度)和“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家族登记制度),无论是哪种翻译,一般都要再用英文加上一句注解:这个制度和各种社会福利联系在一起。有的干脆用拼音翻译为“hukou”,潜台词是“太中国特色太复杂太难解释,自己谷歌去吧”。

  其实,英国历史上也曾有过“户籍制度”,也即定居制度。只不过这个制度已经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英国贵族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掀起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只能流窜到城里找工作,类似于今天中国的“农民工”。但是那时候城市经济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农民工”,于是很多沦落为流浪者。

  城市流浪者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在15世纪之后的近200年里,发生了多次社会暴动,如1529年的农民暴动、1595年的伦敦学徒暴动、1596年的铲篱笆暴动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政府绞尽脑汁。在166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定居法》,“在当地年房屋租金为10镑以下的外来人口”可以被遣返回原籍,相当于限制了穷人的迁徙自由。

  自从这部法律颁布以后,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批判定居制度,他称:“强迫一个没有犯过轻罪的人,迁出他所愿居的教区,显然是侵犯天赋自由与正义的……我敢断言,今日40岁的英格兰贫民几乎没有一个在他一生中没有受过这荒谬的居住法残酷压迫的。”

  客观上,定居法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不利于资本家招募到合适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二战后,面对糟糕的社会形势和经济状况,英国政府修正旧的社会救济模式和定居制度,全面推行新的福利模式。

  1946年颁布《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法》,1948年颁布《国民救济法》,三个法律的实行标志着英国建成福利国家,保险覆盖面遍及全体公民,保险项目达到“从摇篮到坟墓”的水平。城市与乡村的福利差别逐步直至完全消除。

  其实英国的城乡二元体制退出历史舞台也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但是对于现代英国人而言,这样的“人分三六九等待遇有别”的观念是不可思议的。

  西方老人:我不帮你带小孩也不用你赡养我

  留守儿童现象成为可能,还因为中国有老人帮忙带小孩的传统。

  2013年,一份北京地区对两万多人的调查显示,家里0至3岁的孩子近80%由祖母辈看护,上海地区的调查,对6岁以下幼儿的照料中,祖母辈要承担64%的责任。

  在大多数英国人看来,老人没日没夜地帮忙带孙子/孙女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比较推崇独立精神,通俗讲就是,你是为自己生孩子,不是为别人生孩子。既然决定生,就要自己承担起养小孩的责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是其它任何人的责任。

  网上流传一段英国婆婆和中国婆婆的对话,可能是杜撰的,但表达的意思没错。

  中国婆婆:我爱我的儿子,知道他在打拼的阶段很辛苦。所以我才会要和他们住一起,帮他们把孩子带大。

  英国婆婆:你还带孙子!天啊,太不可思议了!

  中国婆婆:为什么?

  英国婆婆:带孩子是父母自己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儿媳才是孙子的妈妈,她和儿子才有权利决定孙子的事情。

  中国婆婆;儿媳哪里懂怎么养孩子!我儿子都是我带大的,带孙子当然比她懂啊。

  英国婆婆:你这话不对,当初你养你儿子的时候如果你婆婆出来对你指手画脚的你心里会舒服吗?孩子是她和你儿子的,就该他们来带。

  这并不是说英国的祖父母就不爱孙辈,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他们虽然认为养儿育女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但是说完全不帮忙带娃也是片面的。一般给予帮助都是别人最需要的时候,除了救急,有的祖父母一周会拿出一天甚至两天的时间帮忙带娃,这时候儿女会觉得给父母添了很大麻烦,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愧疚不已,感激涕零。

  英国没有计划生育,现今的祖父母一代一般都有两三个甚至更多的儿女,儿女一般又有两个以上的孩子,所以孙辈满堂,祖父母一一去带也不现实。每年把每个小朋友的生日派对庆祝一遍就不错了。

  在英国一家养老院,一名志愿者为一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读书。

  由于这种独立精神,父母不愿意介入成年子女的生活,同样,自己老了以后也不愿给子女添麻烦。英国老人一般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块,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调查显示,超过60岁的群体中,有43%的老人独自生活。超过75岁的群体里,只有4.7%的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而这其中大多是亚洲人。

  老人生病靠医疗保险和医护人员,养老靠国家提供的福利待遇,不需子女插手。老人和子女经济上来往不多。

  父母不供养成年子女,法律也没有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当然,也不见得西方的就更好。独立,在身体机能健全的年龄,也许可以成为一种潇洒的生活方式,然而对于身体衰弱、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而言,也许并不像人们鼓吹的那样激动人心。

  所以,西方老人晚景凄凉者不少,不是指物质上短缺,而是在精神上孤独。孤卧病榻,虽有护士小姐看护,但怎能比得上亲人的悉心照料。儿女却常常不在眼前,对亲情的渴望也难以摆脱。

  为什么中西方的家庭观念如此不同?中国人注重血缘关系和亲情伦理,父母、子女相互依靠,不分你我。而西方的家庭观念注重独立、个体之间界限分明。

  从传统上分析,中国人的家庭模式与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在这样的体制下,连接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便是血缘与婚姻,又以父系传承的血亲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的民族心态,使大多数家族在同一地区时代繁衍。中国人的群体取向致使他们尤为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纽带的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而依赖的可靠程度则由血缘关系的亲疏程度来确定。

  而西方人注重个人主义,人的价值观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赖于他人,而是倾向于自我依赖。所以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就是使其独立。好不容易把你养大,让你自立门户,终于可以享受自己的休闲时光了,你又让我从头再来一遍,给你带孩子?怎么可能!

  结语:中国大规模的农民工是世界级现象,留守儿童也引起了国际关注。从英媒对这一现象的报道可以看出两国的制度和文化差异。有些方面可能是差异,而有些方面却是差距。

 

 

相关链接:

英国高规格接待习主席:以礼仪之名 承中国崛起之实
英国各界高度评价习近平访英:将中英关系带到新高度
英国各界高度评价习近平访英成果:中英真正走进黄金时代
英国皇家邮政为《星球大战7》推出纪念邮票
英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率先加入亚投行

 

相关链接:
英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率先加入亚投行
英国皇家邮政为《星球大战7》推出纪念邮票
英国各界高度评价习近平访英成果:中英真正走进黄金时代
英国各界高度评价习近平访英:将中英关系带到新高度
英国高规格接待习主席:以礼仪之名 承中国崛起之实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徐娉婷] [编辑:林道亨]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