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集体在深交所挂牌,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创业板,不仅中小型创新公司也找到了较可靠的融资渠道,投资者也得到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一转眼,6年时间过去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已达484家,流通市值也从当年的不足300亿元发展到目前的2.7万亿元(数据截止到昨日)。累计融资规模达到2751亿元。
迫切需要更顺畅的发展机制
深交所数据显示,2015年创业板交易量占深市总交易量的比例已从2009年的0.96%上升至22%,增幅达22.9倍。投资者结构也持续优化。截至2015年9月25日,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的份额从2009年的3.56%上升至43.36%。机构持股比例的上升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创业板发展的认可和对前景的信心。但2009年至2015年的6年间,创业板每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36家、117家、128家、74家、0家、51家、78家,同期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数量分别为163家、114家、74家、92家、113家、35家,海外上市企业数量远超过创业板市场,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阿里巴巴、京东等优秀企业。
同时,创业创新型企业通常处于快速成长期,对于发行上市效率要求较高,与海外市场平均三四个月的发行审核周期相比,创业板市场一至两年的发行审核周期显得较为漫长。尤其是受2012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影响,部分企业的审核周期超过三年,而在审期间,企业为保证业务、财务的稳定性,不敢进行大规模投资、并购重组等行为,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制约。有已上市的创业板公司董事长在上市时感慨:“8年奋战终于一偿所愿”(3年上市准备和5年发行审核),发行审核已成为众多创业创新企业耗不起的“马拉松”。
轻资产创新型企业上市仍面临较大障碍
2014年5月,创业板准入条件进行了适度调整,取消了持续增长的要求,适应了创新型企业业绩波动的特点,但创业板现有财务准入门槛仍要求发行人已经盈利,导致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生物制药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内的创新企业无法进入创业板市场。
2000年至今,内地互联网和科技型企业共经历了5次海外上市浪潮,海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中近一半在上市前一年的净利润为负,例如,京东商城上市前一年(2013年)亏损24.85亿元,上市当年(2014年)亏损扩大至129.54亿元。伴随着每一轮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热潮的兴起,国内市场和投资者对于放开盈利门槛,支持互联网企业亏损上市的呼声就此起彼伏,遗憾的是市场呼吁已久的“亏损上市”政策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另一方面,除了盈利门槛限制外,互联网企业常见的VIE架构也成为其境内上市的主要障碍。今年上半年,受暴风科技等互联网A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的影响,奇虎360、陌陌等一大批互联网中概股启动私有化程序希望回归A股市场,但这些企业必须拆除VIE架构后,才能申报A股IPO上市。拆除VIE架构的过程复杂、环节较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即使顺利拆除VIE架构,仍不得不面临发行审核的不确定性风险。
相关链接:
收盘:九月收官沪指缩量涨0.48% 创业板下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