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10月29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昨天,《建议》全文正式公布。
《建议》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为未来五年发展指明方向。
昨天,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解读了规划建议,对于你我关心的一组关键词,例如“经济增速”“户籍改革”“绿色发展”“脱贫减贫”等,记者进行了梳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将呈现怎样的蓝图,又将如何改变你我的生活?
关键词一:经济增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号在首尔出席韩国经济界欢迎午餐会上发表演讲称,“中国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需要今后五年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有媒体关心,经济增速保持6.5,是否有违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增长的努力?
对此,徐绍史回应称: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到三季度保持6.9%的增速,一直在合理区间。而且中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确实面临着下行压力。“十三五”,我们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我印象是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也需要翻一番,这个翻一番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速是做不到的。
徐绍史说,“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依然要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当然速度并不是唯一关心的,实际更关心的是就业、居民收入、物价这些指标。当然,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有条件的。现在全球有两个大的拉动力,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加在一起达到50%以上。世界经济的发展会形成一种对冲作用,在一定时间里会维持缓慢增长的态势。下一轮经济复苏和增长取决于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这正好和中国创新驱动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为我们提供了机会窗口。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多万市场主体,所以中国经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所以我们有决心也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
关键词二:户籍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亿,城镇化率54.77%,这是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它包括了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2.5亿左右农民工,以及随这些农民工迁徙的家属。
而如果扣除这2.5亿人,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需要每年城镇化率提高一个多百分点,大概有一千多万人。那么地从哪儿来?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去?
徐绍史回应称:一是拓宽入户通道,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去年国务院印发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到现在已经有25个省(区、市)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我们要求到年底每个省(区、市)都必须出台方案。农业转移人口有了城镇户籍之后,就要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我理解这个公共服务最核心有“五件事”,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有了这五个方面的公共服务,农业转移人口就可以在城市待下去。
关键词三:绿色发展
当前,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集中体现,人民对青山、绿水、蓝天的渴望更加迫切。徐绍史坦诚,“十二五”前四年,GDP的能耗、水耗分别下降了13%多和24%多,二氧化碳的排放累计下降了15%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但存在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如何在不牺牲经济增速的前提下,实现绿色发展?徐绍史介绍了实现绿色发展的具体举措。第一个措施是低碳发展,我们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这个比例去年已经达到11.1%,而且我们也鼓励煤炭的清洁利用,要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京津冀这一带的目标是,到2017年煤炭利用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第二个措施是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强化一些约束性指标管理,从总量和强度两方面来控制。
关键词四:减贫脱贫
我国“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目前7000万贫困人口则是最突出的难题。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5年时间,使得7000万贫困人口摘帽,意味着每月将有116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样的挑战,将如何解决?
徐绍史回应,正在研究怎样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一是加大精准扶贫力度。这7000万人要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这一批人初步匡算有3000万人。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将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一些贫困人口,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批人大体有1000万。三是转移就业一批,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通过培训,为他们找到工作岗位,可以解决1000万人左右。四是还有将近2000万人,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的五保户,还有失能人群,需要用社会保障的办法兜底管起这2000万人。
相关链接:
20省出台户籍改革意见 居住证“成色”不一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