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昨日尼泊尔发生的地震为8.1级地震。目前,当地机构NEDC统计目前地震造成2200人死亡,3770人受伤。
那么海南会不会发生地震呢?
海南省地震局有关专家就公众询问较多、较为关注的一些地震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将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消除公众疑虑。
1、海南是否处于地震带、地震多吗?海南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西南端,历史上1605年曾发生海口塔市7.5级地震,海南岛及近海平均几十年发生一次中强地震,但华南的地震强度与频度比我国台湾、西部和华北地区要弱。
2、海南1605年的大地震会复发吗?“十五”期间完成的《海口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查清了1605年7.5级地震发震断层的空间位置、活动性等参数,探测成果表明,未来几十年该地震断层复发大震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3、汶川地震是否对海南有影响、海南的地震形势如何?汶川与海南不属于同一地震带,汶川地震前后华南的地震格局变化不大,近些年华南地震强度不高、前兆异常不多,1994年的地震高潮后至少要经历近百年才可能出现下次高潮,由于华南地震活动具有整体性和相关性,因此海南的地震形势危险程度不大。
4、为什么海口的地震危险度全国排名第四?这是某师范大学一名教授采用某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只是学术研究的个人见解,不代表政府的权威公布。一方面因为海口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另一方面因为1605年发生过7.5级的地震。计算引用了平均概率,没有考虑区域地震活动的差异性和活断层探测的最新成果,对专业部门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5、海南的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如何?海南已建成了地震观测台网、强震观测台网、前兆观测台网以及宏观观测网络,能够对海南岛及近海2级以上地震、琼东北1级以上地震进行实时监视,对地磁、地下流体、宏观异常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对于发生在有效监测区域的地震,震后五分钟内可速定地震参数,近些年来对发生在海南岛及近海的年度最大地震均作出了一定程度的预测预报。
6、海南会发生海啸吗?琼州海峡和北部湾地区海水深度不足百米,本地不具备发生海啸的水体深度条件(千米以上),历史上海南岛也没有明确的海啸记载。由于台湾、菲律宾等岛屿的阻隔,太平洋海啸不对海南够成威胁,而南海东缘马尼拉海沟一带是具备发生大地震海啸条件的,但其海啸传播到海南要1个半小时,是有时间进行预警和防范的。
7、海南有火山活动吗?海南岛是火山和温泉十分发育的岛屿,琼北地区的火山口密度在我国大陆地区是最高的,最近的一期喷发发生在8千年前,目前处于休眠状态。由于建立了火山监测台网,可以对地下岩浆活动进行长期监视。此外,海南的火山带来了丰富的物种、矿产和优质的地下水。
8、目前我省地震监测站的建设情况、数量、人员配备及地震预警能力如何?海南的地震监测工作始于1971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尤其是“十五”、“九五”的建设,目前全省共建设地震监测台站48个,其中测震台站24个,强震动台站14个,地下流体、电磁等前兆台站8个。为了保证地震监测台站的正常运转,全省共配备台站人员60人。
9、海南的房子抗震吗?对于县级以上城市的房屋建设,均有明确的抗震设防要求。除老旧危房,只要是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抗震设计、施工的房屋,能满足当地设防标准,能够较好地抗御地震灾害,比如,海南海口地区,依照规定是按8度(加速度0.3g)进行抗震设防的,也就是说按这样的设防要求建设的房屋,海口地区发生7级地震不会倒塌。而农村的房屋普遍抗震能力较弱,目前政府正积极推进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指导农民盖抗震房,强制开发商征用农民土地、搬迁时要给农民盖地震安全的房屋。个别由于施工质量等原因导致抗震能力不符合要求的建筑,可以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门的抗震性能鉴定。
发生地震时,给人的应对时间通常很短,逃出室外可能没有完全的把握,加之当前居住楼房的居民十分普遍,所以面对地震,在室内进行避震变得更有现实意义。
在室内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通常室内易于形成避震空间的地方包括内墙(特别是承重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地方;炕沿下,结实牢固的家具附近。
最不利于避震的室内空间包括: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周围无支撑物的地板上;外墙边、窗户旁。
避震时应该采取什么姿势?
地震时,尽量采取一些可以保护自己的姿势,比如: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身体移位导致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毛巾、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等身体的重要部位。
平房居民怎样避震?
有条件时应尽快跑到室外避震。如果来不及或条件限制无法跑出室外的可选择炕沿下或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坚固的桌子下(旁)或床下(旁)。切记不可滞留在床上、炕上;不要躲在房梁下;不要躲在窗户边。
楼房居民怎样避震?
★楼房居民想利用较短时间跑出室外比较困难,选择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是比较实际的方法。千万不要为了尽快跑到室外而跳楼。
★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楼房室内,可以选择躲在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坚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同时要注意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不要马上到阳台上去求解;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不要去乘电梯。
★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电梯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
在办公室怎样避震?
如果你在办公室工作时发生了地震,要尽快躲在内承重墙墙角,或坚固的办公桌下,或桌旁。震后迅速有序撤离。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发生地震时在电影院、剧院、体育场馆的观众,可趴在座椅旁、舞台脚下。疏散要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秩序进行。
★发生地震时在商场、饭店等处的顾客,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
★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疏散时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拥挤,尽量避开人流;如被挤入人流,要防止摔倒。
在学校怎样避震?
★在学校,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
★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疏散时,老师应指挥学生按照既往地震演习或既定逃生路线疏散。如果既定的逃生路线已被损毁,老师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相对安全的逃生路线。做到有组织、有秩序的避险,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安全。
★出教学楼后安排学生在操场等开阔地集合避震。不要让未成年的学生重返教学楼内营救同学。
在户外怎样避震?
地震时如果你不在室内而在户外,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此时应将身边的皮包、柔软的物品或者手顶在头上,就近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等待地震结束。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避开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等。
在野外怎样避震?
身处野外,避震时应该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不要在山脚下、陡崖边停留;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沟坎下;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避震时要避开水边的危险环境。远离河边、湖边、海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或上游水库坍塌下游涨水,或出现海啸;不去水坝、堤坝上,以防垮坝或发生洪水;不要躲在桥面或桥下,以防桥梁坍塌时受伤。
在海边怎么避震?
在海边游玩,突来地震了,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的方向转移,避免地震海啸的袭击。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大家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即撤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尽量向高处或坚固的建筑物内躲避。
在行车过程中如何避震?
在行驶的车中遇到地震,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将车停在路边。乘客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座席等,尽快从车中逃出,就近到开阔处避险。
身体被压后应该怎么办?
★地震时如果身体被压,首先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惊慌,余震随时会不断发生,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所以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保存体力,设法脱险。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如果有条件可处理身上的伤口,特别是有大量出血时,量先止血,以维持生命,并根据现场条件处理其他伤情。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如果海口地震了,可以去哪里避难?
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所
场地面积71公顷,可疏散安置4.6万人。该避难所配有应急供水、供电、消防、医疗救助、物资储备、厕所、沐浴、监控指挥等相关设施,建有23个用水点,8处地下填埋式应急厕所共有576个坑位。平时就是草坪,一旦灾难来临,只要有关部门掀开草坪,在预先设置的孔桩上,插上支杆撑起帐篷就成了万绿园地震应急避难所。
金牛岭公园
海口人民公园
海口世纪公园
海南大学运动场
海南师范大学操场
琼山华侨中学操场
相关链接:
海南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强烈地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