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群“啃老族”近日举办“断奶仪式”,宣誓爱老敬老不啃老,“断奶”为长辈尽孝。连国庆摄(人民图片)
■ 日前,吉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并决定明年5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明确规定,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这并非孤例,在吉林立法对“啃老”说不之前,已有江苏、山东、昆明等多个地方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中,明确了老年人有权拒绝年轻人“啃老”的相关规定。
时下,“啃老”现象的确已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立法能否有效保护老年人法律权益,“啃老族”如何才能减少?已经辛苦大半辈子的父母能拒绝被“啃”吗?本报记者带您走近普通的老年人、青年人,一探究竟。
● 有的主动“啃” 有的被动“啃”●
每当看到各种与“啃老”有关的新闻,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关先生就忍不住叹气,虽然他家的情况没有见诸媒体的那些案例那么极端,但每每看到已届而立之年的儿子辞了工作成天宅在家里就闹心不已。
“你说说,这么大小伙子,既不成家也不立业,平时还要吃好的穿好的,我们老两口劝也劝不动,骂也骂不走,自己都到快要退休的年龄了,却还要跟年轻人一样拼命工作养家,本来以为把儿子养大了就轻省了,谁知养出了个‘啃老’的儿子,这往后可怎么办啊!”如今,关先生和朋友在一起时,最怕聊子女的情况。
说到“啃老”,重庆的史先生有些不好意思。现在是一家小卖部店主的他,曾经是个“海归”,在国外念了4年书,花了家里差不多160万元,因为家境并不很富裕,父母只能节衣缩食地给他凑钱。结果回国后,他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最后还是父母看不过眼,找亲戚借钱租了个小卖部,让他先看着店,可生意又不温不火,赚的钱刚够交房租,平时的开销还得“啃”父母。现在,史先生见人都不好意思提自己的“海归”经历,“连工作都找不到,有什么好炫耀的”。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啃老”的形式和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除了那些完全不工作专“啃”父母者外,还有很多家庭存在各种形式的间接“啃老”,比如把孙辈全部扔给老人。
北京的郑大妈,儿子媳妇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也还算可观,可年轻人嘛,花起钱来难免大手大脚,工资收入基本没给过老两口。很快,孙子出生了,老两口一手包办带孙子,出工又出钱,孙子从出生到上学,所有的费用,都是郑大妈两口子管着。
在郑大妈看来,自家儿子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啃老”。“抚养自己的下一代,本来就该他们自己出钱出力,怎么现在全成了我们的事了!”
“综合分析来看,‘啃老’族中,有的是不想‘啃老’,但因处境不好而不得不如此,当然也有好逸恶劳,想让父母养活自己一辈子的人。其中,有一部分是掌握技能差、在市场上就业困难、年龄偏大的下岗人员,但近年来,更多出现的是年轻的‘啃老’族,他们有一定学历、却处于失业状态,与传统的下岗失业人员不同,这个群体可能更适宜用‘不就业者’来描述。”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年轻一代普遍对就业工作有较高的要求,住房、购车等社会压力对其影响较大,加之很多家庭父母的溺爱和庇护,导致不少人逃避压力选择‘啃老’。”
● 各有心结 一言难尽●
虽然说起“啃老”大家都深恶痛绝,可是仔细探究起来,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不论是“啃老”的年轻人,还是被“啃”的老年人,大伙儿说起来都是满腹纠结。
关先生虽然对辞职回家的儿子有诸多不满,可这个儿子曾经也是他们夫妻俩的骄傲——从小学习优秀,还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毕业时找的工作也不错,可谁知现在却成了这样。
“现在我想起学生时代的儿子,还是挺自豪的。我们陪着他风里来雨里去,上各种培训班,在学校里也总被老师夸。刚工作时,儿子也是挺努力的,只是社会竞争太激烈了,他有些不适应。他心里应该也是挺着急沮丧的,我们也不舍得把他逼得太狠,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儿子,又没有什么不良恶习,对我们态度也不算差,我们哪里能做得那么绝,真的把他扫地出门呢?只能盼着他哪天能发奋图强,挑起大梁吧!”关先生的生活便在这样一天天的无奈中继续着,只是他们夫妻俩一度憧憬的周游世界的退休生活,现在看来已经遥遥无期了。
相关链接:
禁啃老入法,保障老人消极权益
八旬老翁起诉“啃老”儿子 要求返还70万元
父母拒绝儿子啃老 对其实行“断奶”儿子四处借钱吃饭
45岁女子当啃老族 不给钱就泼粪恶整被弟弟刺死
把儿子养大刚清闲了没多久的郑大妈,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孙子团团转,连跳广场舞都没空去,退休金还不舍得多花,要给孙子买好吃的。
“看到他们平常工作那么忙,又要交房子的月供,我们也不忍心责备他们。再说我们俩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也好几千元,平时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把钱花孙子身上也就认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郑大妈也只能是一边抱怨,一边继续被“啃”。
“我最忧虑的是,我们养大了儿子又帮着带大了孙子,自己眼看也年老体衰了,各种身体上的毛病都有了,也不知将来儿子孙子会不会认我们这份付出,还是把我们‘啃’干净了就撒手不管了。”郑大妈叹息着。这样的纠结,是她和院子里那些帮着带孙辈的老姐妹们经常聊起的话题。
那么,“啃老族”又是怎么想的呢?一些年轻人表示,其实也不想“啃老”,可是一碰上现实中的难题,又忍不住去找父母求助。
闵先生2010年从安徽一所知名院校硕士毕业后到武汉工作,月均收入可达6000元,并在这里成家立业,然而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他最近也开始犯愁:“这几年房价飞涨,自己的收入涨幅根本跟不上。现在谈恋爱3年了,结婚买房的事再也拖不下去了,只能向爸妈求救。”
结果,一套房子就把全家的积蓄耗光了,闵先生感到很无奈:“其实我也不想把父母攒下的养老钱都用光了,但结婚时,谁不想有一个稳定的安身之处?租房价格并不便宜,而且还要面临不断搬家的可能,谁愿意忍受这样的折磨?只能等以后有能力了再回报父母。”
● 向“啃老”说不还得多管齐下●
近年来,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从“常回家看看”入法,到部分地方规定“有权拒绝‘啃老’”等,赞成者表示,“啃老”虽属家庭内部问题,但有了这项权利,会对“啃老族”产生更强的震慑。
有网友留言说,虽然“一纸条例”未必就能真正杜绝“啃老”,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毕竟有了一道最后的防线。而对那些“啃老族”而言,毕竟有法管着,“啃”起来也不能一辈子都不撒嘴吧?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实地看,这种“有权拒绝”,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具体操作上的难题。在老人疼爱子女的传统心理作用下,面对子女“啃老”,有多少父母会主动拒绝;另一方面,年轻人收入有限的现实生活处境,使得他们如果想在城市尤其大城市体面地生活下去,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父母的帮助。
教育的作用也很大。要区别看待“啃老族”,不能将原因全部都归咎到个人上,家庭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关系。
梅志罡指出,要想避免养出“啃老”的下一代,从小在家庭教育上就要树立对劳动的尊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有的父母没有培养孩子从小独立的能力、吃苦的精神,孩子长大后自然怕苦怕累;父母对孩子出手大方,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辛苦,长大后当然也就不会心疼父母。因此,拒绝孩子成为“啃老族”中的一员,还需要父母从小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尽早参加劳动,多学技能,培养独立的精神和竞争观念。只有从小培养责任意识,孩子长大成人后才会承担起孝敬父母的义务,而不是让父母养活自己。
梅志罡认为,还应综合发挥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社区、志愿者等作用,为“啃老族”及其父母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用人单位不要只是“用人”也要“育人”,提高年轻人的心理承受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学校教育也要增加体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兼职,提高年轻人的就业技能。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