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我国2016年将实现所有发票的网络化运行,推行电子发票电子底账,实时采集、存储、查验、比对发票全要素信息。专家表示,采取以上举措全面推行电子发票,将显著提高征管能力,也将为电商征税清除技术障碍。
实际上,我国并没有任何法律政策规定电子商务可以免除纳税义务。但由于现实的征管条件限制等诸多复杂因素,大量小微电商游离于税收征管框架之外。而现阶段,若对就业起促进作用的电商实行严苛的税收措施,将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和个人创业。因此,电商征税也成了一个敏感话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9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占我国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4亿元的10.6%。
目前我国电商主要的交易模式有B2B、B2C和C2C三种。线下众多零售企业已经受到税务部门有效监管,线上B2B或B2C企业交易行为较为规范,都以开具发票进行纳税,而C2C由于进入门槛低,且不用进行税务登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交易主体,纳税者寥寥无几。
有专家表示:“电商征税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电商征税重点要征管的应该是C2C,按照前两年700多万淘宝活跃商户的数据进行测算,一年针对C2C可以收税至少50亿元。而目前淘宝活跃商户已经超过1100多万,税收规模应该更大。”
多位专家认为,电子发票具有成本低、填开数据真实、便于真伪查询、利于税收征管等优点,不会提高商家的运营成本,又能很好的核定营业额。商家卖一个产品,所有数据全部回传给税务机关,开具电子发票后,国税总局的系统后台就能收到信息,实现全部实时监管。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介绍称,发票和底账之间有关联关系,要反映企业的实际收入状况。推行发票电子底账,收集、整理、分析信息之后,有利于风险管理、纳税评估。“电子发票和电商征税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不过肯定是清除了技术上的难题,为电商征税扫除了一些障碍。”李万甫称。
京东集团副总裁蔡磊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所有取得的数据都在税务局的电子底账库里,整个信息化管税就实现了,这对于营造健康公平的税收环境有重要意义。“我国传统的以票管税在电子商务的征管中有不少困难,现在的征管力量很难适应电子商务一年几万亿的交易额。电子发票是最好的信息管税抓手,如果全面推行电子发票,要求产生交易就要自动生成电子发票,就能很好解决征管难题。”他说。
针对这一问题,阿里巴巴方面表示,电子发票对于降低商家开票成本、快递成本、提升消费者体验都有很大优势。目前阿里也在积极参与电子发票业务,从技术上平台正在投入有效的技术方案,帮助需要使用电子发票的商家解决技术接入。阿里将建立一套标准接口,商家ERP系统只需要跟阿里对接即可实现开票,且后端对接了诸多第三方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尤其是电商类ERP降低多方对接及维护成本。阿里也会积极响应和遵守国家税务相关政策和法规。
一位个人淘宝卖家称,如果不增加运营成本,会支持采用电子发票。也有淘宝女装店经营者向记者表示,女装行业竞争激烈,用户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越来越多的用户会在购物时索要正规发票。目前,已经开始向用户提供纸质发票,所以采用电子发票后并不会对目前的经营造成影响。
事实上,早在2013年,财政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就明确将继续加强电子商务企业的税收管理制度研究。
今年9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建立与大型电商平台的数据对接渠道,及时获取有关数据,发现涉税风险点。
而在此前国务院公布的《税收征管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了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并规定从事网络交易的纳税人,应在其网站或从事经营活动的主页醒目位置公开税务登记的登载信息或电子链接标志,提出税务机关到网络交易平台提供机构检查网络交易情况,到网络交易支付服务机构检查网络交易支付情况。业内人士表示,《税收征管法》通过后将从法律层面扫除电商征税的障碍。
不过,由于大多数C2C商户都是小型微利企业,因此专家建议对电商市场主体征税要适度,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此鼓励创业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
张斌告诉记者:“如果税务机关要利用电子发票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我认为前提是大幅降低税负。”
他建议,首先,伴随着《税收征管法》的推进,建立针对自然人的税收登记制度。另外,加强征管的前提是大幅度提高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使得大部分自然人商户豁免纳税申报义务,并且实质上降低税负。
相关链接:
跨境电商热持续升温 各路资本竞相涌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