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员正在为参观人员讲述石刻的历史。
海口网特派记者陈五男
在海上丝绸之路时代,泉州作为东方大港,侨居着数以万计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各国商人、传教士、使者、旅行家、贵族和平民,其中尤以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欧洲人为最。他们在泉州不仅可以自由经商,也可以自由信教,于是各种宗教,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等,在泉州落地生根。这些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文化出现了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泉州多元文化。
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展出的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三种外来宗教石刻,记录着泉州逝去的繁华,讲诉着海上丝绸之路时代,发生在这个城市各种中西方文明对话的故事。同时,这些文化遗存也永恒地召唤着泉州的城市文明。
在陈列馆里的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刻,头戴的帽子上有垂肩,双手合捧着莲花和小十字架。头顶三尖冠,有如波斯萨珊艺术中的王冠头饰。脸庞丰满慈祥,两耳垂肩,脖子上挂着一串宛如佛珠似的圆珠,有如唐朝菩萨的造型。肩背后是两对扇动着的硕大翅膀,羽毛丰满,线条极富动感。从这座基督教石刻上,可以看到四种宗教的影子,由此可见当时泉州人对外来宗教、外来文化的包容。所以当时有很多外国人愿意来泉州经商、生活。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信仰自己的宗教,这也是泉州当时成为世界第一大港的一大社会原因。
而陈列馆内展出的,罗马教皇派到泉州的第三任主教安德肋·佩鲁贾在公元1326年寄往故乡的信,不仅称赞了刺桐城的繁荣,也讲诉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他说,在中国有一座滨临海洋的大城,波斯语称它叫Zayton (刺桐)。有一个亚美尼亚妇人非常有钱,在这个城市里建了一座大教堂,可以说没有比它更雄壮华丽的了。这个富妇还捐赠巨资来维持教堂的一切开支。而安德肋本人则在城外附近的小林中另建一座美丽的教堂。他说,中国皇帝每年给他的俸金很优厚,相当于100金佛罗林左右(约等于50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他还说,在这个大帝国境内,各国人民都能够自由居住,并信仰各自的宗教。他们这些传教士也能够在这里自由传道。
当时欧洲四大旅行家都有来过泉州,马克波罗曾说到,如果有一艘载着胡椒的船去亚历山大港,那必定会有100艘的船来到刺桐港。
泉州是以今为止我国发现印度教遗物、遗址的唯一城市。印度教的传播还是相当局限的,也就是泉州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使得印度教可以在这边扎根建寺庙。馆内展出的印度教石刻包括寺庙构件和祭坛构件,石刻内容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历诗《摩轲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事书》中的神话故事。从这些散落在泉州城乡各处的印度教石构件以及地方文史记录和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中,可以肯定,宋元时期的泉州至少建有两座规模宏大,充满异域风情的印度教寺庙。
1271年来到泉州的意大利商人雅各,在《光明之城》一书中生动描述了居泉印度商人。“那些大印度的商人,他们很容易被看出来,因为他们又瘦又黑,他们的妇女,尤其是chesimur的妇女,都非常美丽。这些大印度人和他们的妇女都根据自己的选择,以蔬菜、牛奶、米饭为食,不吃肉和鱼。”
而印度教女神的石刻,则有着一个故事。在晋江池店村,一方印度教女神的石刻,被当地村民当成观音祭拜,供奉了几百年。80年代,有学者到那去考察,发现了这个石刻,向村民解释后,拿了一个漂亮的观音要跟村民换,没想到村民拒绝了。村民们表示,这么多年来它一直保佑着村子,就继续把它当做观音来供奉。如此有趣的误会和奇怪的文化现象,却那样自然地融入当地的民间信仰体系之中。
(海口网12月19日讯)
相关链接:
海南媒体丝路行:厦门市政府扶持电商跨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