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12月22日下午,“一带一路”中国-伊朗合作发展国际研讨会举办“国际环境的影响与新时期的机遇”专题。该专题讨论由德国国际机构(GIZ)亚洲经济合作项目主任施泰格(JuergenSteiger)主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伊朗著名中国学专家、德黑兰大学名誉教授沙汗登•贝扎德(ShahadenBehzad)、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与北非研究所所长杨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吕祥和伊朗中国联合商会副主席马吉泽加•哈里里(Majidreza Hariri)分别从文明交融、经济、国际局势、经贸往来等角度分析中国-伊朗合作的国际环境和合作机遇,并进行深入讨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从文化角度阐述“一带一路”建设和中伊合作。他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环境包括“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环境。“一带一路”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开辟的。伊朗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战略支点,中国伊朗合作不仅应注重经济贸易往来,还要关注文明交融。中国应秉承文明多元、文明平等和文明交融的原则,在和伊朗的合作过程中,秉承“文明平等观”,抱着包容的胸怀参与国际合作。不同文明包容互鉴,汇聚交融,才能组成多姿多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常修泽教授发表演讲
伊朗著名中国学专家、德黑兰大学名誉教授沙汗登•贝扎德(ShahandenBehzad)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述了中伊合作的国际背景。他表示,中国和伊朗有悠久的友谊,两国应紧抓新时代合作契机。近年来,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深远,伊朗也在世界和中东地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尽管中国和伊朗双边贸易额达530亿美元,但主要局限于能源领域,希望双方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合作,推进公平贸易。
当前,中国和伊朗已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伊朗目前正经历着当年中国所经历的改革开放时期。近年来,伊朗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稳定中东、缓和叙利亚局势有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的姿态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得到了伊朗政府的热烈响应。此次国际研讨会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对未来的决策和计划影响深远。
沙汗登•贝扎德教授发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与北非研究所所长杨光表示,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在伊朗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展开与伊朗的合作将面临更好的安全环境。伊朗通过签署核问题全面协议,为伊朗开展国际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与伊朗的产业合作,不仅是一般的商务关系,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合作。中国伊朗是能源安全的共同体,中国的能源进口和伊朗的能源出口安全相互依存。中国和伊朗也是合作发展的共同体。伊朗目前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与中国的合作有助于缓解伊朗的资金短缺形势,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领域的合作也不应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伊朗的合作,应利用正在好转的国际安全环境,加强能源和产能领域的合作。
杨光所长发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吕祥分析了中伊合作的国际环境。他表示,中国伊朗合作,在概念上要摒弃“中东”这一概念,必须意识到,伊朗作为西亚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是亚洲的一部分。中国和伊朗作为国际舞台上日益重要的经济力量,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国际政治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前提,中国需要加深对今天伊朗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理解。新机制让伊朗在地区和全球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美国对伊朗政策的变化对中国而言是巨大机遇,符合西亚地区乃至全球利益。达成核协议是伊朗审慎判断国际局势后做出的明智选择。在过去十多年里,伊朗与美国虽然在战略上处于竞争状态,但在战术上也有合作。总体看,从国际环境来讲,伊朗正处于新时期的最好发展时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