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第四期。
缺乏安全意识成“意外受伤”主因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未成年人被伤害的案件屡屡发生,无论是安徽4名男童被杀案,还是多起未成年人性侵案,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未成年人为何频频惨遭毒手?齐有伟表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阶段刚好处于第一逆反期,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希望父母和亲近的人接纳自己“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特别喜欢听到“你很棒”、“你很乖”的赞美。“正是因为容易接受外界伪善评价,对危险的判别能力差,缺乏安全意识,才给了不法分子可趁之机。”
“法律意识薄弱、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害羞、害怕心理的作怪,使得未成年人在受到伤害后,不愿将事情告知家长或老师。”齐有伟表示,如果受害者内心的压力得不到纾解,将会影响其生活、学习,甚至今后的婚姻。可能出现忧郁自卑倾向,形成反社会人格。
保护未成年人 家庭成第一道“防线”
“保护未成年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出力,家庭是第一道‘防线’。”齐有伟表示,各地层出不穷的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等案件多见报端,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迫在眉睫,而这种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庭教育。
齐有伟再三强调,家长要随时留意观察孩子,多注意孩子生活上的细节,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在取得孩子理解和配合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外界造成的伤害。
“无微不至”式照顾不如教其“如何自护”
家长们由于过度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对孩子的照顾可谓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这样的保护不仅不能让孩子避免外界伤害,反而会导致孩子懦弱胆小,在遇到危险时更加不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这些都是坏叔叔、坏阿姨,他们主动跟你说话都是想把你带走的。”齐有伟说,家长其实不必对孩子进行这种草木皆兵式的教育,长此以往,孩子们会认为社会上都是坏人,不相信任何人,不仅是对陌生人,可能连对待亲人都带有戒心,不利于孩子的正常交往。
“坏叔叔、坏阿姨确实也存在,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识别,正确防范。”齐有伟建议,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对孩子自护意识的教育,平时看到涉及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的例子,可告知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时如何应对。例如,有陌生人打招呼要尽量远离,拒绝陌生人的无故示好,有危险发生要大声喊叫,在学校和同学们的相处中要注意语言、动作,明确知道自己的身体哪里是绝对不能碰的等等。
“发展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齐有伟表示,在这个阶段,很大程度上仍需要家庭、学校的介入,给他们确立一些正确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树立一个明辨是非的标准。
点击进入海口网心里频道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