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南昌一初中生被城管综合执法车轧亡,涉事执法车辆隶属于青山湖区湖坊镇综合执法大队,一工作人员称,涉事城管队员系“临时工”。
1月11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南昌市一些基层城管人员的制服并没有统一规范,大多是各部门和街办独立采购;而在南昌市街头,也可随意在商店购买制服并更换“城管”字样。而这种制服乱象的背后,与近年来广为诟病的城管“粗暴执法”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追问】
临时工为何穿制服
武汉城管围殴商户1分钟打17拳,官方称均为临时工;延安“暴踩商户”城管为临时工,已停职……近年来,不少涉及城市管理的事件在追责时,总有一个名为“临时工”的群体“若隐若现”。
2015年12月11日,南昌一初中生被城管综合执法车撞倒,涉事执法车辆隶属于青山湖区湖坊镇综合执法大队,一工作人员称,涉事城管队员系临时工。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犯事”的人员,事发时均穿了制服,事发过程中或事发前均履行了城管工作人员的职责,为何一出事,就是“临时工”?
“通常真不是正式工出了事把责任推给临时工,让后者来顶包,而是他们确实是临时的。”南昌市一位基层城管人员告诉记者,实际上,基层很多“治脏治乱”的人员,大部分是各街办(镇、管理处)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人员。而这支数量庞大的队伍,不少都是临时工。为了方便执法,一些协管员的制服和正式员工的制服基本都是一样的。
【乱象】
协管城管着装难区分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无法分清城管执法人员和临时工,主要原因就是制服相似。
市民涂先生称,交警和协警的制服,颜色、臂章、肩章等都不一样,而城管执法人员和协管员的制服几乎一样,而且干的事大部分也一样,所以大家都会误以为是“城管”。
据多个城管执法中队中队长和街办相关工作人员反映,因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归各街办(镇、管理处)管理,执法队人员的制服由各街办分别采购,没有统一规范,所以不少制服也是“五花八门”。
“制服都是警察的制服,但是肩章却不一样。”南昌市一名城管执法中队中队长说,据他了解,目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制服的肩章有“行政执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警察”等多个不同字样,十分混乱,但身穿制服的人员大部分都是招聘来的员工,不具备执法资格。
【调查】
街边店可随便买制服
这些制服从哪里采购?一名街办负责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的工作人员称,阳明路一些出售警用物资的商店,可以购买到这些物品。
1月11日,记者来到了阳明路,在多家警用物资商店内,均可购买到制服,而且肩章、臂章、号牌等物品“一应俱全”。在一家店内,店老板出示了一件贴着“警察”字样臂章的制服,这件衣服看起来与公安人员平时所穿的制服一模一样,并称可以免费更换“城管”字样的臂章。
此后,在另几家店铺内,都有这类制服出售,而这些衣服的售价在160元至280元不等。“警察和城管的衣服都是一样的,换个臂章就行。”其中一家店主表示,如果买得多,价格可以优惠。
【声音】
非正式人员不准穿制服
虽然多个店主称用警察制服换个臂章就是城管制服,但其实南昌城管有自己的制服。
据南昌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陶副支队长表示,目前该支队有243名正式员工,这些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求身穿统一的执法制服,但非正式员工则不允许穿制服,执法时也只能穿便装协助执法。
目前南昌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的制服标准为:胸前有“行政执法”的字牌及“NZD”开头的号牌,臂章上写了“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字样,肩章为一颗牡丹花,并配有领章。
而各区的正规执法人员制服大致与南昌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制服相同,只是胸前的号牌为“NC”开头。“如果要区别城管和其他执法人员的话,可以从胸前的号牌及臂章进行区别。”该支队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南昌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的“统一着装规定”正在修改中,但是具体方案还没有通过,目前不方便透露。
【展望】
明年底全省城管统一制服
记者了解到,就在2015年12月30日,中央发布了一份关于城管体制改革的意见稿,其中提出,到2017年年底,实现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统一。
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人士表示,此前,城管职能均由各地方政府负责,并没有统一的上级部门指导,而此次中央明确规定了住建部作为主管部门,理顺了管理体制。“我们也将根据中央的指导意见,待住建部下发具体方案后贯彻执行。”
此外,针对临时工的执法乱象,该意见稿也明确,协管人员只能配合执法人员从事宣传教育、巡查、信息收集、违法行为劝阻等辅助性事务,不得从事具体行政执法工作。协管人员从事执法辅助事务以及超越辅助事务所形成的后续责任,由本级城市管理部门承担。
“也就是说,临时工可以存在,但是不能执法,如果用他们执法了,锅也得城管部门自己来背。”上述人士表示。
相关链接:
三亚驾考增设“科目五” 相当于每年增加3万名交通协管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