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首个交易周,股市跌宕起伏。
1月4日,2016年第一个交易日,也是熔断机制实行首日,沪深股市早盘大幅下跌,下午开盘后不久,股指先后触及5%和7%的熔断线而提前收市,沪深两市上演“千股跌停”。1月7日,早晨开盘后仅10余分钟,市场下跌5%,再度触及熔断线,暂停15分钟后交易不足两分钟,股指跌幅即达到7%而致熔断,全天暂停交易。新年首周,沪深股市4度熔断。当周,上证指数下跌9.97%,深成指下跌14.02%,成为本轮市场调整以来单周最大跌幅。
始料未及的市场表现,显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使然。
股票市场的走势,受经济金融、长期短期、国内国外、投资者心理等众多因素的叠加影响,市场制度设计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有分析认为,在大股东减持禁令即将到期、年初机构调仓、经济数据(PMI)不达预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市场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而熔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过度反应。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面对市场的表现、各方的争议,有关方面迅速作出回应。
1月7日晚,三大交易所同时宣布,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的相关规定。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解释暂停指数熔断机制的原因时表示,引入指数熔断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冷静期”,避免或减少大幅波动情况下的匆忙决策,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从近两次实际熔断情况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熔断机制又有一定“磁吸效应”,即在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导致股指加速触碰熔断阈值,起到了助跌的作用。因此,该新闻发言人表示,权衡利弊,目前熔断机制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夯实市场基础,完善制度建设,是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攻坚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提振市场投资者信心,有效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培育一个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股票市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要发挥我国经济的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对此,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打好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就需要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需要培育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股票市场。
对此,有观点称,供给侧改革围绕四大要素展开,而资本市场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资本市场本身就是“技术与制度”这一要素的重要组成,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技术与制度”的进步;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为激活要素的活力提供平台,通过IPO、资产注入等方式提高证券化率,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与国民经济活力,有助于从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向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转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是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落实好这五大重点任务,需要各方面做好“加减乘除”,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资本市场的作用。
去产能、去杠杆的要求,体现在金融领域,就是要改善融资结构,降低企业整体杠杆率。对于当前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融资体系,一方面需要银行业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另一方面需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去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优化金融结构,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有利于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杠杆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完善股票、债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等。
当然,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助力结构性改革攻坚,关键是要不断夯实股市基础,维护市场健康发展。不管是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还是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对股票市场的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即要求“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其中强调“基础制度扎实”,就是要加强股票市场基础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筑牢市场发展的根基。必须看到,我国的股票市场依然处于“新兴+转轨”阶段,尽管发展迅速,但在基础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功能极不平衡,市场结构存在扭曲。因此,只有尽快完善各项基础制度建设,才能培育一个健康发展的股市。熔断机制的引入与暂停,都是基础制度建设的努力。
新年开市第一周的阴霾终将过去,基础制度建设与完善的举措会不断跟进,股票市场在经历“阵痛”之后,亦将回归理性。惟有股市健康发展,才能为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持。
相关链接:
2015年深圳房价一骑绝尘背后推手是股市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