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产能顽疾的根治之道
产能严重过剩和久治不愈,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专家表示,本轮化解过剩产能,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经济发展周期等因素,产能过剩并不鲜见。但我国的产能过剩,原因不止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认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领域的恶性竞争,是导致本轮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地方垄断、资源能源等要素价格扭曲、金融体系的软预算约束以及生态与环境补偿机制的缺乏,使低价供地、财政补贴、提供廉价资源、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降低环保要求等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大战的主要手段。”李平说。
一句话,政府的手伸得太长了。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说,市场没能很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存在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产能过剩行业的僵尸企业很难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实现出清,地方政府、银行都不愿意。
地方政府之所以不愿意,主要的考虑是“三保”:保GDP、保稳定、保地方利益。当本地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经营困难时,地方政府总是有当“奶妈”的冲动,认为帮企业一把,撑一撑,困难就过去了,其结果就是撑出了许多僵尸企业。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这样的冲动,而在于地方政府确实有能力这样去做,它可以通过金融、财税、土地、价格等手段干预市场。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过剩产能就会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专家们一致认为,化解现有过剩产能,防止再出现严重过剩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说,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改革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清理地方政府有损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等。这些改革到位了,企业经营不下去自然会破产。
国企改革与技术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产能过剩行业中,国有企业占比很大。一些国企员工工资只发一半,有的甚至三个月发不出工资,即使这样,还要维持生产,确保员工拿到基本的生活费。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国企化解过剩产能和转型升级。
不少国有企业老总表示,化解过剩产能,按照市场原则,就要裁减员工,但是国有企业的员工基本没法裁。这需要国家加快国企用人机制的改革,制定积极、稳妥的冗员退出机制,同时要给国企减负,不让它们承担过重的包袱。
中铝贵州分公司总经理冷正旭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帮助国企部分员工转岗,化解人员包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副书记王玉提出,国家对煤炭等过剩产能行业的国企,可考虑实行人员提前退休政策,减少企业的冗员负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现在严重过剩产能的行业,国有资本怎么办?我觉得应该退出,在这些企业资产债务重组过程中把它退出来,用这笔钱充实社保资金,解决这些领域企业关闭重组过程中人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不少行业出现过剩产能,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水平落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我国钢铁仍是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我国生产的大部分钢铁是粗钢和一般钢材,大量五星级建筑钢材、军用原材料和大飞机制造所需钢板,以及很多高端钢和特型钢,仍需进口。
专家建议,我国应对症下药,大力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只有这样过剩产能行业才能进入高端市场,改变产能集中在低端的现状。
鼓励企业“走出去”
牛犁表示,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在主动调整结构的换挡期,本轮产能过剩很难依靠持续高增长化解,另一方面,从全球看,由于不同国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差别巨大,某些行业的产能在一国可能显著过剩,但从某一国际区域来看并不过剩,国内产能可以“走出去”。
随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深化对外开放,产能“走出去”迎来良好机遇。基层干部、企业界和专家认为,过剩产能不等于落后产能,“走出去”不仅可以缓解内部供需矛盾,长远来看还可促进我国产业的全球化布局,带来更大收益。
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钊告诉记者,自西安至中亚班列开通以来,陕西生产的石油钻井设备、重型卡车、制砖机、玻璃纤维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陕西的企业不仅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建立了当地最大的水泥制造厂,而且还为哈萨克斯坦市场提供了80%的制砖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表示,我国应组织研究,哪些产业可以走到哪些国家,考虑“全球产业布局”的问题。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实施“转移一批”的具体鼓励政策。
陈文玲建议,应对产能转移项目采取更为便利化的投资政策,减少项目审批限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鼓励企业“走出去”;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减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
政府作为十分关键
专家们表示,这一轮化解过剩产能,阵痛在所难免,维护社会稳定,防止金融风险,政府的作为十分关键,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制定和落实政策,引导企业主动消化过剩产能。比如出台财税支持政策,进行补偿激励;完善信贷政策,加强金融调控,有保有压、扶优限劣;落实行业技术标准,严格约束监管等。
二是建立退出机制,清理僵尸企业。政府可充分发挥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税收等政策的引导作用,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施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市场。
三是防止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社会稳定。比如,落实好职工安置政策,将化解产能过剩形成的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努力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服务工作,增强其再就业能力,为有能力、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失业人员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为促进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积极作为,必须持续深化政府改革。
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源自地方政府的GDP追求和投资驱动,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优不胜、劣不汰”。“解决的办法就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裴成荣对记者说,国家应科学合理设置干部考核评价指标,推动指标体系多元化,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总量又看质量,既看显绩又看潜绩,综合考核产业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给转型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
相关链接:
山东80%僵尸企业已停产 去产能先从钢铁煤炭入手·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