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网信办将继续组织网络媒体深入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借助网络平台,多视角、全方位展现基层干部群众在中央坚强领导下,鼓足干劲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画面,为脱贫攻坚鼓与呼,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媒体正能量、善动力。践行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传播政策落实好方法首届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首战成功传播效果显著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遵义进行实地考察时说:“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在全国网络媒体“脱贫攻坚看贵州”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贵州省有关领导同志和网络媒体代表共同举起“脱贫攻坚”接力棒,从贵州出发,向全国行进。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首届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首战成功 传播效果显著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6-02-02 12:35

践行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传播政策落实好方法

首届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首战成功 传播效果显著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遵义进行实地考察时说:“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多种因素,贵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百姓生活水平较低。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在“十三五”期间提出“大扶贫”与“大数据”两大战略,“大扶贫”又是重中之重。贫困人口的现状牵动总书记的心,贵州脱贫攻坚的成果更成为总书记关注的重点。

    习近平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看望村民时,走入老乡家与百姓话家常,从乡亲们收入高不高到孩子们上学远不远,从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温室大棚建设到土生土长手工艺人的百年传承,关心无处不在。

    2016年1月中旬,由中央网信办组织开展的网络媒体“走转改”系列采访活动以贵州为第一站拉开序幕。来自全国60多家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120余名记者编辑,带着总书记的关切,一路沿着总书记当年的考察路,看成果、传经验;一路深入贫困山区的田间地头,与基层干部面对面,与普通百姓心贴心,用镜头再现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用第一手材料呈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给贵州带来的沧桑巨变。

    主题采访活动推出系列报道千余篇,视野开阔、文风多元、情感细腻、形式多样,据大数据分析显示,活动相关报道有效传播近10亿人次,覆盖数亿网友,用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全媒体报道为贵州乃至全国“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鼓足干劲,为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打响第一枪。

    本次主题采访活动是2015年11月颁发首批网络媒体记者证后,首次开展的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媒体代表手举大旗,整装待发。(中国网信网郭子涵 摄)

    总书记惦记的贵州乡亲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令人感叹,催人奋进。

    贫困问题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痛点,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贫困问题,他曾说“他们(困难群众)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从《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所系。近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更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来自中国发展门户网记者的报道: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显得尤为重要,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身着苗族服饰的丹寨绣娘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本能歌善舞、性格开朗的她们,因为有了体面的工作,而变得更加自信。(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魏博 摄)

    从当年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的村第一书记周成军,到带领村民从人均收入800元提高到人均纯收入5600元的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从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鸟笼西施”汤晓春绽放的美丽笑容,到哒啦仙谷吉玉开一家八口人的开怀大笑;从颠簸蜿蜒的乡村土路到纵横贵州全省的逆天大桥和高速公路,一路上“走转改”一行记者编辑们经历了太多的发展和攻坚,见证了太多的变化和感动。通过媒体的镜头和笔端,真实再现了乡亲们在脱贫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和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网络记者编辑们了解了中央政策落地时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和集思广益下的成功突围。通过互联网和媒体记者编辑们的报道,把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实践转化为贵州干部的苦干实干、转化为贫困乡村的改天换地,转化为脱贫群众的开怀笑脸。

    哒啦仙谷吉玉开一家。28岁的二儿子吉成旭说起曾经的贫困:10多亩土地所出只够养活一家,养猪是为了过年吃肉,“收入、盈余”当年想都不敢想。为了生计,兄弟两人当年带着老婆孩子都在外打工,很辛苦、也很无助,老人在家更是无人照顾。现在扶持政策好,都回来了,政府帮忙办证、出资,一家人开了一个面条加工厂,每天面条产量1吨左右,销路不愁,全家年收入在7、8万。孩子上学在乡镇都能得到解决。他说“一家人在一起,能孝顺老人照顾孩子,真的很开心,感谢政府,对我们这地方的大力支持,对我们个人产业的积极扶持。”乡亲们发自肺腑的笑容无法掩饰,孩子们的生活无忧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和美好未来。(中国网信网徐可 摄)

    “循着总书记的足迹一路走下来,除了焕发我更加深刻的职业自豪感,也更加深了我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了解,刷新了我本人对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全面认识和深刻体会。”央视记者王佳勇如是说。

    走下去体会,俯下身感受,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触摸温度

    如何让新闻网站成为正能量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如何在舆论多元化的今天能够不断让网络正面舆论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网络媒体“走转改”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活动让刚刚获得采编权的网络媒体记者们从电脑前走出来,深入一线,用心、用情、用功去触摸、去体会,用听、用看、用交流去感受真实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让网页上的文字更具深度和温度,让传播的声音更具民意倾听和人文关怀。

    来自新华网记者的报道:张永常是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的贫困户,“以前地里种玉米,不值钱,孩子又多,刚刚够吃饱肚子。”说起过去的贫困日子,张永常满脸无奈,眼里泛着泪花。去年 7 月,当地政府推出了“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政策后,让张永常感到一家人的生活充满希望,靠山吃山,勤劳致富。午后,满是欢喜的张永常穿着布满泥巴的胶皮鞋,开始忙着放牛。一头头健壮的牛,争先恐后地往山上跑,此起彼伏牛叫声响彻山谷。山路蜿蜒,寒气逼人,看到张永常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记者心里忽然涌起温暖的感动。(中国网信网 徐可 摄)

    月霞村位于关岭县西南面的普利乡,是一个苗族村寨,村子石漠化严重,村民文化程度低,是典型的贫困村。2010年以前,村里种植养殖结构单一,年人均收入仅3000元左右,村民生活困难。“关岭牛”的“寄养模式”吸引着乡亲们从打工之地回到家乡,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搞生态畜牧、生态养殖,在这个从前封闭的小山村中形成一个良性生态循环。没有过度开发,环境保住了;通过养牛,农民也能在家乡致富了。夜幕中的两个孩子大的12岁,小的11岁,个头相差悬殊,笑容却一样腼腆。孩子说,他们在学校学习语文、数学和英语,记者问:“你会多少英语词汇?”孩子说:“我还不会,因为我学的不好”。道路让他们走出大山,但教育却是他们得以立足社会的根本所在。我们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扶贫政策在向教育领域倾斜,在我们经过的很多地方,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部实现免费,9+3的教育模式也在逐步推行中。“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陶行知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教育本身,更适用于亟待通过教育实现脱贫的山里的孩子们。(中国网信网徐可 摄)

    中国西藏网记者宋家丽说:来贵州之前,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对于我来说只是个冰冷的数字。这次“走转改”活动,让我觉得7000万不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信念,一个到2020年底一定能脱贫的信念;一个目标,一个“一个都不能少”地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五天的采访,记者们兵分两路深入到六盘水、遵义、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贵安新区等脱贫攻坚一线,行程3000余公里。记者编辑们躬行大地、翻山越岭,切身感受了贫穷带给百姓的切肤之痛,更亲眼见证了基层政府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干劲。人民网记者杨翼在采访结束时感慨:“我所看到的贵州贫困群众的眼神都是明亮的,精神都是饱满的,思想富足积极向上。相信在党的领导下,这样有志气的贫困群众肯定可以成功脱贫!”

    毕节市政协党组书记、七星关区委书记宫晓农向媒体记者编辑们介绍七星关区的扶贫政策,当地在精准扶贫“四看法”基础上,探索了“四看三公开,两议一公告”精准识别法。在介绍本辖区的贫困户状况、扶贫政策、扶贫攻坚成果时宫晓农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数字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原定半个小时的采访,由于网络媒体记者编辑们的热情极高和宫晓农书记的认真解答,在不知不觉中将采访时间延长了近一个小时。(中国网信网徐可 摄)

    “脱贫攻坚看贵州,贵州脱贫看毕节,毕节脱贫看威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分管扶贫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冯兴忠对于本地区的贫困情况也是信手拈来。他说: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一年之中有1/3的时间走乡进村,实地调查、了解情况、督促政策落实。他说:脱贫攻坚本身就是一件必须接地气的事,地方官员不接地气不行。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从教育到医疗、从生活到养老,扶贫面广、范围大、措施多、力度强,通过因地制宜积极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带领辖区百姓脱贫致富,国家的政策让基层干部更有底气、更坚定信心,很多基层干部已经不仅把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当做工作,更成为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中国网信网徐可 摄)

    中国经济网年巍在回顾“走转改”之行时谈到:“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承诺,也是对各级干部的要求。从贵州省的各级领导和基层党员干部,从企业家和村民,我真正感受到了‘好政策’如何一点一点的实现,回到熟悉的电脑前,屏幕后或许不再是虚幻的网络世界,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诉求。”

    “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曾经的迤那镇是国家二类贫困乡,全镇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853元。在贵州的很多山区,迤那镇的情况是具有代表性的。迤那镇照片墙上呈现出当年的贫困状况令人触目,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家徒四壁的贫困户和晴通雨阻的泥巴路(见上图),都随着贵州村村通公路的普及而得到了改善,技术、资金引进来,特色产品走出去,“迤那镇路子”成为脱贫攻坚的有效蓝本。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让贫困户可以用很低的价格,通过自筹资金、银行抵息贷款等方式进行购买。从低矮破旧、四面漏风的土坯房到宽敞明亮的楼房,生活感受可谓天壤之别。(见下图)

(贵州画报社 傅泊霖 摄)

    全媒体发力,众筹社会力量助力扶贫公益,打响“互联网扶贫”新模式

    1月12日,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在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正式提出“精准扶贫9+1”。次日,百度关键词相关搜索链接达379万条,引发网上热议。当天,他在接受《互联网改变中国》摄制组专访时,对好莱坞克里斯蒂·里比导演提出,要在2020年前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同时,用互联网的方式,号召广大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假如每9个网民帮助1个贫困人口,爱心传递,心手相连,我们中国一定能实现全面小康。

    “精准扶贫9+1”唱响了“互联网扶贫”优美旋律,受到了网友热烈追捧,该字段一度荣登新浪微博社会板块最热话题第一名。参与此次“走转改”的记者编辑们也纷纷践行“9+1”,网上组团精准帮扶贫困对象。活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齐力发声,充分展示全媒体的众筹力量,掀起了宣传贵州、支持扶贫的良好声势,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在全国网络媒体“脱贫攻坚看贵州”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贵州省有关领导同志和网络媒体代表共同举起“脱贫攻坚”接力棒,从贵州出发,向全国行进。此时此刻,网络媒体人感受到的是责任,看到的更是希望。(中国网信网郭子涵 摄)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7000多万人的脱贫攻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心中的牵挂。中央网信办将继续组织网络媒体深入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借助网络平台,多视角、全方位展现基层干部群众在中央坚强领导下,鼓足干劲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画面,为脱贫攻坚鼓与呼,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媒体正能量、善动力。

    脱贫攻坚,网络媒体和你携手同行。

 

 

 

[来源:中国网信网] [作者:徐可] [编辑:胡恺睿]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