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生活”时,如果不晒,就会丧失存在感。但少有人扪心自问:当我们在网络上“晒照片”“晒心情”“晒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晒什么?是出于对关注的本能渴求,还是对获得感的一种炫耀……当晒成为一项必备神技,随之而来的变化悄然发生。
晒信息背后的情感需求
80后、90后是网络世界的“熟练工”,当他们步入生育年龄时,“晒娃”就成了最常见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不管关系远近,几乎所有微信好友的孩子成长都历历在目。”长春白领王乔说,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更新“晒娃”的信息,“习惯啦,为人父母的幸福能让人理解。”网友戏称,遇到长大后的朋友小孩,一定要说一句:“孩子,我是在朋友圈看着你长大的”。
“晒娃”其实是晒文化的最明显体现,不论是人还是物,或者是一些生活体验,与自己有关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晒的对象。吃饭先拍照、健身先拍照、旅行先拍照……然后轻击发送,然后期待着赞和评论,每过几分钟刷新一下看看是否有更新,对别人晒出来的信息进行评论或点赞,是一个标准的晒流程,赞越多、评论越多,心理满足感越强。
晒也确实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体会最为深刻的,是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的晒信息。比如,前任恋人晒近况经常会带来五味杂陈。
“既想看,又不想看。”在北京一家公关公司做董秘的秦昊说,想看是因为想知道从前恋人的近况,不想看或许是因为“爱之深恨之切”。“如果她有一天晒了新男友,我心里会难受。”为了不受“煎熬”,秦昊屏蔽了她的信息,“但有时候还会点进去看看,忍不住。”
晒确实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即便相隔万里,我不说话,但我仍在默默地关注你。“通过晒出来的信息,我们相互理解,相互知晓,在关键时刻也能相互帮助。”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毕业生周广瑞说,他的好哥们散落在北京、郑州、香港……他对朋友的每一次晒信息都会认真对待。“点赞像是一声问候,评论像是嘘寒问暖。”
你晒我晒,褒贬不一
在社交媒体的瀑布信息流中,晒的信息占据相当份额,虽然许多人已习以为常,但受众还是给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即便他们自己也是某些晒行为的主角。
赞同者觉得,晒是自我本能在社交网络上的外化。在一些心理专家看来,被关注、被知晓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化本能。社交网络出现前,人们以点对点联系为主,效率不高。“总不能买了新鞋子见一个人就说一次吧。”传播学者金振邦说,互联网让沟通从线性发展为网状,晒的效率成倍提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