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题:为了让所有群众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成就启示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猴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井冈山考察扶贫开发情况。这也是总书记连续四年在岁末年初来到贫困地区访贫问苦,体察民情。
拳拳深情,殷殷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个时代目标已经确立--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一份历史答卷正在书写--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高瞻远瞩,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2015年岁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这份长达万余言的重要文件,对未来五年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决定》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
明确的奋斗目标,来自清醒的形势判断。
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但由于发展不平衡,全国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很大,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贫困区域密集。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
--贫困人口众多。截至2014年底,全国还有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个省区贫困人口均超过500万。
--脱贫时间紧迫。在五六年时间内减贫7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月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党中央深刻洞悉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明确提出脱贫攻坚新战略新思想,咬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不放松,进一步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脚踏实地,连续制定千万减贫计划--
翻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等年度目标清晰可见。预计2016年,我国将第三次制定年度千万减贫计划。
严格的目标管理机制,使压力层层传导,任务级级分解,扶贫开发工作向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不断迈进。
砥砺奋进,过去的三年已脱贫5000余万--
“感谢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补偿好政策,让我从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上搬下来了。”湖北省郧西县坎子山村村民杨彩华说,如今,他住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洋楼,过上了“想都没想过的生活”。
得益于党和政府各项扶贫举措,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从2012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221万人,年均减少1740万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乘势而上,绘就“十三五”脱贫新蓝图--
面对最后五年的冲刺时刻,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如果我们能从中国的努力中汲取经验,在全球创造另一个中国奇迹,那么甚至可以说,我们将永远带领人类走出贫困。”美国《赫芬顿邮报》如此评论。
众人拾柴,汇聚扶贫开发“巨能量”
“以前我家住的是吊脚楼,人睡上面,牛睡下面,臭烘烘的。这几年靠着土地租金、养殖场工资、奶奶的养老金,家里的生活越过越好。”广西大新县价屯村村民蒙美都说。
蒙美都生活的变化,得益于当地引入民营企业“造血式扶贫”。村民以土地出租、入股等形式和民营企业共建村企,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务工收入,生活稳步跨上新台阶。
从政府“单打独斗”到全社会“握拳出击”,我国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社会力量,广泛凝聚各界合力,奏响扶贫开发最强音。
2015年10月末,国务院调整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此次调整新增了9个成员单位,包括中组部、国新办、统战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中国铁路总公司等。
“扶贫成员单位增加中组部,意味着强化扶贫干部考核;增加统战部,鼓励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金融系统在‘一行’之外增加‘三会’成员,表明未来金融扶贫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分析。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