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留守儿童展示自己收到的新年礼物。中新社记者王骏 摄
中新社巴中2月17日电 题:留守儿童家庭:短暂欢聚后的期待
作者 徐杨祎 王哲
眼看着父母又将离开自己再次外出务工,而属于自己的QQ号还遥遥无期,9岁的四年级学生牛亮心中酸楚不已。
牛亮出生在浙江宁波的出租屋里,不足一岁就被送回老家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镇,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成为中国农村“九九六一三八”部队中的一员。“九九六一三八”部队,是世人对留守在农村老家的老者、妇女、儿童的称谓。
在身高不足1米4的牛亮心中,“爸爸”和“妈妈”只是一个概念,“记得最清楚的是他们的影子。”
丙申猴年,父母回到家中,一家人欢聚老屋,过了一个热闹的春节。如今假期已过大半,父母即将远行,团圆只能再待来年。不过与即将的分别相比,这位小男生更关心何时才能申请到一个属于自己的QQ号。
春节期间,面对许久未见的父亲,牛亮提出了一个新年心愿:申请一个QQ号,方便和同学们联系。这个请求被父亲牛勇直接拒绝,他认为QQ聊天会影响儿子的学习,言语颇为严苛:“只晓得耍手机,还有寒假作业没做呢!”小牛亮苦苦哀求许久未果,委屈得嘟起了嘴,流下了眼泪。
在四川农村,像牛亮一样与父母分离留守家中的儿童还有许多。截至2014年2月,四川农村未成年人有1200多万,其中留守儿童368万。当中不少人,因为与父母缺乏沟通,存在学业偏差、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情感缺失等突出问题。
家住巴中市恩阳区玉山镇南阳村的杨强林,年近20岁,刚上高中一年级,被村里人称作“大龄留守儿童”。
“我以前是跟爸爸妈妈在浙江读书,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浙江上的。”杨强林告诉记者,由于在浙江听不懂当地方言,学习成绩很差,“我被送回来重新再读初中,所以现在要20岁了才读高一。”
尽管如此,杨强林的成绩也没有明显改善。“妈老汉(四川方言‘父母’之意)经常在电话里骂我,有的时候我只有躲在被窝里哭。”杨强林说,他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和父母的沟通总是伴随争吵,自己明明已经很用功,但父母总是一味苛责。
母亲戚利琼认为与儿子的沟通十分困难,一旦话说重了就会在电话里吵起来,“经常把我都气得哭。”戚利琼表示,平日她和丈夫不在儿子身边,对其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完全不知晓,“每次多问两句,总会不欢而散。”
对于这一现象,成都医学院心理系教授陈孜表示,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留守家庭因情况特殊相对更为严重。“主要是因为长期分隔,相互不了解、不理解,对沟通方式也不理解。”
多年从事相关方面研究的陈孜为四川农村数百万个留守儿童家庭提出了三点建议。“尽量减少分隔时间,增加相聚时间,不要仅是春节才相见。”陈孜说,其次是增加交流的机会和方式,“除了打电话,还可以选择发短信、写信、写日记等形式。”第三个建议则是,需要周围的人对儿童、父母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旁人的角度客观地引导双方增进了解。(完)
相关链接: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