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到来的赏樱时节,武汉大学在近日发布消息称,今年赏樱将取消门票,实行免费限流参观模式。消息称,社会公众最早可提前3天在武汉大学主页或武汉大学官方微信上,通过相关链接,使用身份证号和姓名等基本信息实名预约获得进校参观资格。(2月21日《京华时报》)
每到赏樱时节,武汉大学周边区域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笔者所在的大学与武汉大学隔街相望,对每年的“樱花劫”感同身受。设置“樱花门票”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学校在樱花节期间诸如维护旅游秩序、保障校园清洁、维护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限制旅客人数。“樱花门票”的结余开支学校也会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借树敛财”言过其实。
然而,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樱花门票”备受争议。对于慕名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来说,“樱花门票”难以阻挡他们观赏樱花、游览美丽校园的热情;而武汉大学作为公办大学,校园资源应该具有公共性、开放性,“樱花门票”难免会让一些游客产生相对剥夺感。
在社会需求与学校诉求的天平上, “武大樱花”很容易陷入顾此失彼的尬尴之中。如果对游客参观不加限制,不可避免会导致樱花节期间武大校园的“一地鸡毛”;如果学校采取了封闭性、排斥性的管理策略,尽管保障了校园的正常秩序,却背离了现代大学的基本精神。
与“樱花门票”相比,控制每天进校赏花人数的“限客令”或许更有成效。免费限流参观既让武大樱花回归了公益属性,也保障了旅游秩序与校园环境,实现了社会需求与学校诉求的平衡。尽管这样的做法难免会让部分游客的赏花诉求受到抑制,但“免费限流参观”却是学校和社会一种双赢之举。
作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游客和学校要寻找最大的“价值公约数”。一方面,赏樱游客的到来,提升了武汉大学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游人如织也给学校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压力,尤其是给学校师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带来诸多不便。与“樱花门票”相比,“免费限流参观”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操作的方便性,无疑是治理技术的提升。
“免费限流参观”尊重和回应了游客和学校不同的利益诉求,离不开治理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提振。一方面,武大要为游客的赏樱热情提供渠道,让他们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另一方面,公众要理解游客集中在每年一段时间、集中在学校某个区域给武大带来的干扰与压力,对“免费限流参观”多一些认同与支持;只有双方实现良性互动,樱花节才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