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海南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首页   |  观点PK  |  海口建言  |  评论  |  名人堂  |  社会长焦  |  椰风视点
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0898-66835635
 您当前的位置 : 草根酷评>评论>
要及时揭穿“话题碰瓷者”的真面目
要及时揭穿“话题碰瓷者”的真面目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时间:2016-02-25 11:18

  有关部门将“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定性为假新闻时,提到了一个新词“话题碰瓷者”——说的是该事件中发帖回应舆论的“江西男友”,其实并非这起事件的当事人。他在全民热议该事件的时候新注册了一个微博账号,发表了两条虚假的声明,获得了7000多次转发、25000多条评论以及9000多个粉丝。

  我们无从知晓那个网友冒充事件当事人的动机,有可能他只是一个急着想给江西“正名”的热心人士,有可能他是一个想通过蹭热点赢得关注的网民,也有可能只是觉得参与一把好玩的普通网友。不管出于哪种原因,这个“话题碰瓷者”都打消了一些人对事件真实性的质疑。

  事实上,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话题碰瓷者”,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场一景。检索新闻报道,在六小龄童无缘猴年春晚、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天津危化品爆炸等事件中,都有人冒充当事人发表虚假的声明。只要留心还能发现,每当有热点事件发生,立刻有一些人将微博名改成与新闻主角极为相似的名字,意欲以假乱真。

  与马路上的碰瓷者一样,网络上的“话题碰瓷者”也是一个令人生厌的群体。有些“话题碰瓷者”作伪是为出名,比如微博上那些冒充主持人白岩松的人,屡屡靠出位言论博眼球、“吸粉”;有些“话题碰瓷者”作伪是为获利,比如天津危化品爆炸事故后那个在微博冒充死者家属博取同情,短短几天骗捐逾10万元,后来获刑的女网民。

  那些“一本正经地作伪”的文章,刻意迎合舆论情绪,在网络上像病毒一样传播,给舆论生态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虚假的信息让原本就扑朔迷离的网络舆论更加真假难辨,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加脆弱,增加了社会沟通成本。而且有些涉嫌造谣传谣、非法获利的“话题碰瓷者”,实质上已经踩到法律红线。

  “话题碰瓷者”把网络舆论搅浑,是网络空间的一股“负能量”。对于这种乱象,首先需要广大网友形成一种共识——不能把无聊当有趣,不能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制造网络垃圾,甚至违法却不自知。如果真希望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不仅自己不要萌生当“话题碰瓷者”的邪念,还要对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多一个心眼,养成甄别信息真伪的习惯,别用转发、评论、点赞为“话题碰瓷者”捧场。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一些媒体在报道热点事件时,不能一味图省事,被“话题碰瓷者”的烟幕弹所迷惑。在“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就有媒体轻信那位冒牌“江西男友”微博中说要“回乡创业”的说法,一度影响了舆论走向,让事情离真相越来越远。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在舆论场理应担负起去伪存真的公共责任,要善于揭穿“话题碰瓷者”的真面目,避免更多网友被用心不良者忽悠。

  健康的网络生态中,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在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越是如此,越应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真恶假”的潮流。为公共利益着想,每个人都不应该对那些故意搅浑网络舆论的“话题碰瓷者”无动于衷,而应该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还网络一片清朗。

 

 

相关链接:

天生无脖牧羊犬遭弃走红网络 觅得新主人
斐济女孩躲壁橱中用社交网络实时记录飓风袭击过程
专家揭秘:网络爆火的“妖精食谱”靠谱吗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