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海南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首页   |  观点PK  |  海口建言  |  评论  |  名人堂  |  社会长焦  |  椰风视点
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0898-66835635
 您当前的位置 : 草根酷评>评论>
“腐败亚文化”不应成生活“必需品”
“腐败亚文化”不应成生活“必需品”
来源: 红网 作者:余祖欣 时间:2016-02-29 11:32

  在“腐败亚文化”流毒的影响下,似乎求医、求学、求职都得“求人”,办企业、上项目、买房子都需要“找关系”“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诸如此类的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2月28日新华网)
  
  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违规办学被查时,孟晓骏据理力争却遭到回击,而成东青的恭维之言“您说吧,罚多少,我们都认了”反倒顺利将事件了结,事后其说了一句,“这不是美国是中国,你拿美国那一套放在这根本就不管用”,直白劝告,引人深思。
  
  自然,对于“腐败亚文化”的泛滥大部分人都深有体会,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总有些所谓“办事儿”的规矩。一些人为升职要送礼、为考试要送礼、为手术要送礼……习以为常之下,却使其成为了一种生活“必需品”,人们俨然适应了这种由来已久的文化陋习。
  
  古人云,“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们若是习惯了“腐败亚文化”,贻害颇深。且先不论这种糟粕文化于党风政风的侵袭,其仅是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就足以令人唾弃三分。天下为公,凡事应以公平公正为要,“腐败亚文化”的猖獗,无异于将“平等”二字拘于纸面上,更能衍化出不少“次生灾害”:年轻人被提拔就被认为“有关系”,别人家孩子成绩好就是“礼送得多”,考上了公务员就是“找熟人”,诸如此类,竟成为一种社会认知常态。
  
  毋庸讳言,“腐败亚文化”的出现乃至扩大,必然有其“腐殖土层”,而每一位“受害者”,也或多说少是其“助虐者”。一些人既痛恨各类“腐败亚文化”,另一方面又对其过度依赖,特别是涉及个人利益,最先想到的总是“另辟蹊径”,走后门、钻空子,陷入了一种“又恨又爱”的矛盾之中,恰如某些家长一般,既不愿给老师送礼,又想孩子得到优于他人的“特别关照”,从原则上就有违公正。
  
  讽刺的是,一些“腐败亚文化”的出现,无非是将人们的“囊中之物”加以包装,再加价出售,却同样有人甘愿“上钩”。例如不少子女感慨,“若非送了礼,手术也不可能这样成功”;驾考通过不信自己的实力,反而庆幸“孝敬了教练”,而一些人的正派则被视为“幼稚”“不懂事”。事实上,我们生活工作中一系列恶劣的“潜规则”本就是“强扭的瓜”,特别是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反腐浪潮席卷全国,不少人恍然大悟,原来一些常规事项不需要“潜规则”也能办成。
  
  当然,“腐败亚文化”盛行,首责在于监管,若是“腐败”的渠道始终畅通,该有的权力制约手段难以实施,自然就有人钻空子、捡漏子,仅以“驾考腐败”而言,送烟给钱、请吃消费,要是“自学直考”有效铺开,举报即有严查严惩,试问谁还敢将“灰色收入”拿得理所应当。对于防治“腐败亚文化”而言,其所欠缺的恰恰就是各方共同抵制、监督惩处的落实。
  
  铲除“腐败亚文化”,更需要一种执法刚性、手段韧性,党政部门也好、社会个体也好,关键在于权力约束机制的完善。所谓“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没有各领域的“投机者”们手执把柄,没有人们心存迷茫的价值观,“腐败亚文化”就决然不会成为成为一种生活中的“必需品”。不过话说回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相异,谬之千里,那些原本可以向阳而生的东西,我们又何必强植异处,惯出些令人难堪的臭毛病呢?
  
  

 

相关链接:

祛除“腐败亚文化” 没有捷径可循
中纪委机关报:无论你是谁 莫做“腐败亚文化”信徒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