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全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一年一度的大会,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历来备受瞩目。
今年“两会”尤其不一般。一是适逢“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如何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干什么”“怎么干”,都是要回答的问题。二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钱袋子”会不会瘪下去、房子能不能买得起等等,老百姓甚是关心。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引擎将如何驱动世界发展,各方都在关注。
今天的“两会观察”,公道君(ID:bjrbplb)想跟大家聊聊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怎么看?借用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的话,放在全球这个坐标系上看,可能用“鹤立鸡群”很恰当,而且总体“气质”仍然很好。
用实力说话
行,还是不行,嘴上说说不算,要用实力来证明。
这是今年首月全国经济的核心数据:CPI回暖;PPI环比跌幅、同比跌幅收窄;贸易顺差为4062亿元,创历史新高;对外投资快速增长,“一带一路”效益凸显。
回顾整个2015年,尽管遭遇了巨大困难与压力,我们成绩单也相当亮眼。以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承诺兑现情况为例,25项量化指标任务中24项如期完成,其中14项指标超额完成。
发展经济,最基本的是保障就业。总理去年承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实际上,截至2015年年底,全年新增就业1312万人,比预期目标多312万人,超出预期三成。
即便25项指标中那项没有完成的指标——进出口增长目标,我们也展示出了比较优势。在去年全球贸易出现两位数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和出口额仍居世界第一,也是我们在全球份额当中提升最快的一年。
宏观来看,2015年全年GDP增长6.9%,符合去年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速在7%左右的区间。更可贵的是,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之外,原定的主要预期目标——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等环保指标均超预期完成。这表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结构优化取得积极成效。
以理性分析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这是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在历经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后,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巨头”后,我们仍然有信心有能力继续创造“新奇迹”。
坚定的信心源自科学的判断: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个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科学的判断源自理性的分析:
——我们找到了科学理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产业升级阻力重重的现实,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厘清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路径等根本性问题,可谓是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创新打头,更凸显了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十三五”已经开局,种种新举措、新部署正是新发展理念的落实,体现了中国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思路。
——我们重塑了发展环境。回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通过设特区、搞试点,再到建立全方位开放格局,以制度突破、环境创新为抓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而今,我们再次步入了发展的关口, 原有的环境利好消费得差不多了,新的环境利好在哪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行简政放权,推行负面清单,加强市场法治,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精神,大家对经济走势有了更为乐观的判断和预期,重塑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生态”。
——我们拓展了发展空间。发展经济是需要战略眼光的。“一带一路”等战略,通过内外联动,开拓外部市场,实现双赢互利;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着眼于大格局,盘活资源配置,积极对接国家的对外开放。这些融合内外的大战略,对于我们找到更加雄厚的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靠大家攻坚
“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会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这是外媒的判断。
有人认为这一判断很客观,有人则强调要警惕是否存在捧杀之嫌。其实两者之别,全在乎我们自己。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就可能昏昏沉沉被捧杀;明确目标、直面问题、稳扎稳打,我们就能保持优势。
来到闯关夺隘的关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担子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一辈人肩上。这个担子很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需要大家同心合力。
前路漫漫,都来尽一份力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