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会现场,也不乏网络记者的身影。但网络记者走向前台、获得提问机会,这还是首次,也无疑成为今年两会现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实现了新闻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网媒记者上会引人注目
一副黑框眼镜、一身笔挺的装束,手握麦克风,中国网记者张宁锐在3月2日下午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就国际产能合作问题向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进行了提问。这是持证网媒记者首次亮相两会,也是历史上网媒记者首次获得向两会新闻发言人提问的机会。
据悉,参与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的记者总人数超过3200人,其中境内记者有1900多人,港澳台记者有360多人,外国记者有1000多人。这其中,有传统媒体记者,也有网络媒体的新闻从业者。
网媒记者正走进全国两会,并吸引大家的目光。“我是某某报、某某网记者”“我来自某某报、某某客户端”……全国两会报道现场,记者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身份,新媒体记者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网媒记者证“诞生史”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主阵地。今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2015年11月,我国首批新闻网站记者证发放,改变了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在全国社会重大新闻报道中隐居幕后的“历史”。
来看看新闻网站记者证的“诞生史”。2014年10月2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2015年初,我国逾200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采编人员正式纳入统一管理,包括中央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全国性行业新闻网站等。在此期间,国家网信办组织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开展多期记者培训及考试。2015年11月6日,全国符合资质的14家新闻网站共594名采编人员正式领取了新闻记者证,“网络记者”从此正式“持证上岗”。
专家:网媒兴起是主流舆论力量的新体现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表示,网站媒体进入全国和社会重大事件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网站、移动互联网渠道,网站记者可以快速将重要会议、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细节表达出来,将内容更好地与渠道结合,缩短了信息发布的路径。
记者要问什么?网民、公众关心什么?在互联网时代,网站记者与网民之间的交互产生了反馈效应,他们在采访中的提问更直接地表达了公众的声音。
在沈阳教授看来,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具有社交功能,从原生态的信息到记者评论,再到网民评价,这种“评论众筹”模式使报道信息获得了二次增益,形成了完整丰富的信息链条。网站记者能将网站自身的优势与传统媒体报道的严谨相结合,提升整个舆论场的话语质量,形成“澄清谬误,评定是非”的导向和社会价值。
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也在寻求创新,网站媒体的兴起是主流舆论力量的新体现。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说,网站记者是其中很重要的力量。新媒体、融媒体的话语权正在提升。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任黄楚新说,传统媒体应主动加上“新媒体身份”,实现“快读”、“美读”,有效传递主流声音,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重大事件的对外发声方面。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