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共19029字,其中“改革”二字就出现了75次。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经济新常态语境下,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最大红利。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然而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必须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19029字的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二字出现75次,已经凸显出中国推进改革的决心。
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回首2015年,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中可谓硕果累累。诸如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农村、投融资、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有序推进等等,就不仅仅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也解放了社会活力,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问题倒逼改革,改革解决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75次出现“改革”,也诠释出中央强力推进改革自信。毕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价格改革、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一个个符号串起来,足以见证中央在推进改革方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展现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
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毕竟民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改革红利不能反映在老百姓身上,发展成果无法惠及最广大群众,改革就会失去动力,发展也将失去意义。诸如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紧扣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等等,尽皆把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了改革的方向和落点,是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在提高民众获得感。
改革是人民群众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更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从根本上说,改革的不竭力量就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借助两会这个平台,凝聚深化改革共识,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改革力量汇聚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改革洪流,必然能够啃下改革“硬骨头”,为炎黄子孙创造出更加幸福图景。
以深化改革为统领,以民生改善为主线,中国经济才能更有动力。75次提改革是一种表态,更是一种激励,鞭策着我们要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努力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期待75次提“改革”能够变成改革推进的鼓点,更期待改革“好声音”能够变成发展新成绩。
相关链接:
【全国两会大家谈】行业税负只减不增释放改革红利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