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松龄护老院集团以“爱老如亲”为理念,为老年人提供贴心专业的服务。资料图片
香港文化村专业护理安老院为老人庆祝父亲节。资料图片
有统计显示,香港65岁以上老人只有4%愿住养老院,但实际6.8%住进去了,远高于发达国家3%—5%的比例。主要原因是老人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而且香港养老产业比较发达。全港共有700多家养老院舍,遍布港九新界离岛,共提供宿位7万多个。
文化村专业护理安老院就设在西环昌宁大厦的一楼、二楼,属于中高档,功能类似疗养院,里面设施齐全,环境整洁,现住80位老人,日常生活大多需协助。为了居住的私密性,有限的空间被隔成每人一间的小房,墙上贴了亲人的照片。住的面积不大,但该有的都有,包括医疗床、电视、电话,有无线网络、24小时冷暖空调。记者看到,两位拄杖老人在大厅交流康复技巧,有护士正给一位轮椅上的老人鼻饲。曾任护士的院长萧映霞告诉记者:“公立医院常派医生(访问医生)来巡诊,我们每周再请私家医生上门看病,老人有急病,职员也会带去医院。还有,这里吃得好,少吃多餐,每天5顿,多了下午茶和宵夜哩!”
香港养老院舍一般规模不大,床位少的20多张,多的几百张。“文化村”收费每月1万港元左右,根据每位老人不同的照顾需求而定。相对于香港高房租,这个收费不算高。该院由一家文化科技企业兴办,老板有服务社会的情怀,办院不以营利为目的。萧映霞说:“这里是老板的自有物业,收费才能集中用在提升服务上。如果租房办院,成本要高很多!”
社会办院 政府买位
“文化村”是社会力量办院舍的一个缩影。香港慈善机构、企业和人士关心老人福利,对养老事业的参与度相当高,大大分担了社会安老之责。
历史悠久的东华三院,在开办20余家护理、护养安老院之余,积极服务“居家老人”,在全港各区资助开办长者中心等。另一老牌慈善团体保良局,辖下有12家安老院舍,还办了多所长者支持中心、日间护理中心。不少私人捐建的安老院舍,以捐助人的姓名直接命名,例如戴东培护理安老院、郭罗桂珍护老院等。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救世军、邻舍辅导会、博爱医院等各有数家安老院,提供政府资助宿位,供经济能力较低的老人优先使用。
社会参与并不意味政府的缺位。事实上香港政府对安老服务投入很大,管理到位。社会福利署一年的安老服务预算是66亿多港元,而且拨款占比逐年上升。
政府资助如何实施?通常是批出地皮并负责建设,再以合约形式外包给机构负责日常运营,政府为符合条件入住的每位老人提供大约每月1万港元的补贴,个人只需支付1000多港元。申请者需全港统一排队。由于宿位供不应求,排队达3年之久。
1998年开始,香港政府向私营院舍购买部分床位,同时促使私营院舍提升服务素质。一所养老院如果30%由政府买位,另70%自营床位也必须按较高标准来运营管理。老人要住买位院舍,也需排队。
创办于1989年的松龄护老院集团,9所院舍都列入政府买位院舍,集团共有1200个床位,400多名员工,人手相当充足,政府评估为甲级买位院舍。
香港民间如何申办养老院?牌照的审批和监管由社福署负责。条例规定具体明确,对楼宇面积、防火通道、设备等硬件要求很细,建材要防火,连房屋采光都有要求;人手方面,职员与住者的比例、需配备多少注册护士与社工,规定很严。对合规的开办申请,1至3个月内发牌照。之后经常被巡查,达标的才能续牌。
养老院收费,平均每月七八千港元,各类院舍各有不同。提供养老院配对中介服务的“长者家”负责人表示,全港养老院收费4000至2万港元不等,贫困老人可申请政府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金)来交院费,综援分不同等级,从4000多到7000港元不等,最高额的是伤残老人。不同老人进入同一院舍,收费也不同,这要看护理程度和床位等级。
香港政府对院舍进行精细管理。什么人可优先住进政府资助的院舍?十几年来香港采用国际认可的“长者健康及家居护理评估”工具,由专业评估员全面评估,使有限的资源用到最迫切的老人身上。2003年11月起,实施长期护理服务“中央轮候册”,经登记和评估的老人,由社会福利署统一编配服务资源,包括进哪家院舍,住何等床位。
居家养老 精准服务
香港的安老政策“以居家养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全港65岁以上的老人约110万,大部分选择在熟悉的家中安度晚年。为做好服务,香港政府想了许多办法,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愈发成熟。
长者中心被称为居家老人们的“第二个家”。记者来到位于西营盘的西园长者中心,这里经常举办丰富的班组活动、社交联谊,还有不定期的理发、体检、一日游等,都引来“老宝贝们”争相报名。638名登记会员中,半数80岁以上。经理黄美施说:“老人对这里的归属感非常强烈,有位100岁的婆婆天天都过来‘打卡报到’呢!”
类似的长者中心,香港共有200多家,它们受社会福利署全资津贴。西园提供的9项服务中,最有特色的是外展服务。黄美施介绍说,西园正通过外展服务发掘“隐蔽老人”(指与社会隔离、有需要时不会主动寻求协助的老人,多数为独居)。中心义工或经熟识老友介绍、或经“街站”宣传,逐一接触这些老人,先与他们简单交流、建立互信,再以电话或家访形式,协助处理一些简单生活事务,最后帮助他们走出家门,参加活动,拓展社交。
西园组织有专才的老人服务老人,很多义工也是老人。正在教舞蹈的导师就是一位15年的“老义工”,中心还有“针织婆婆”“太极婆婆”和“体操婆婆”等。
社会福利署还开设长者支持服务队、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日间暂托服务中心等,悉心照料“居家老人”。香港70岁以上的老人,可领取由政府资助的“长者医疗券”,每人每年2000元,用于身体检查、护理及康复等。还有一项试验计划,低收入家庭护老者每月照顾老人满80小时,可获发2000港元生活津贴。
香港养老产业的另一招是人员专业化,目前从业者约3万人,其中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社工)约有一半。社工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注册人员,服务专精,收入还不错,社会认同度比较高。
全民退保 仍未破解
香港养老存在一个最大的未解难题,就是绝大多数人没有固定的退休金。
2000年起,特区政府主导建立了强制性公积金制度,全港雇主和雇员必须各自缴纳每月工资的5%,存入个人户头中交给第三方基金公司打理,到65岁法定退休年龄时,一次性支取本利。过去香港公务员有相伴终身的退休金(长俸),现在公务员也已纳入强积金计划。
香港政府的养老开支,目前主要用在综援、老人津贴上,在整体财政收入中占比不算大,没有背上长期大范围发放退休金的重负,但同时也导致养老福利的整体水平仍较低。
现实中,大比例的港人养老积蓄严重不足。许多老人七八十岁仍要坚持工作来养活自己。在香港街头,经常可遇到退而不休的老人。保安、销售、清洁工、洗碗工、出租车司机等,老年人尤其多。记者住所的物业管理员,5人都60岁以上,他们十分敬业,服务礼貌周到。有的住在深圳,每天上班需转几次车,终年来回奔波。
近期香港围绕建立全民退休保障的讨论,争议很大。有专家指出,虽然强制性公积金制度的保障并不充分,但避免了政府的巨大财政支出,而许多西方国家陷入福利陷阱,不得不推出延后退休年龄、增税等措施。香港地方小,不具备大幅增税的条件。全民退保虽然好,也是努力方向,但目前政府有顾虑,整个香港社会是否愿意为提高福利而增加税收,尚无共识,还需从长计议。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7日 20 版)
相关链接:
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将暂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