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事实上,不管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就曾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获得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更加贴近民生、体贴民意,能够精准地概括这一时期人民群众跟随国家发展所得的“收获感”。比如说,人民群众有房住,收入增加,能接受优质教育,能看得起病,养老有保障等,这些都属于“获得感”。拉高百姓“获得感”道出了人民的呼声,切合了群众的要求,把准了社会的脉搏,随着习总书记的指示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也成为了2016年全国两会的“高频词”。
在两会召开前,新华网调查结果就显示“养老保险”、“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空气质量”、“反腐倡廉”、“住房保障”、“医疗保险”都成了群众关注的两会热点。人民网调查结果也明确说明,“社会保障”、“居民收入”、“医疗改革”、“打虎拍蝇”、“教育公平”、“住房”、“环境保护”等都是百姓关注的两会热点。从两大媒体调查结果来看,两会热点都与民生改善息息相关,也与广大群众“获得感”紧密相连。
回顾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也的的确确有助于拉高民众“获得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2016年工作李克强总理就明确强调: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比如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等等,若能实现都尽皆有助于拉高民众“获得感”。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借助两会这个平台,若能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改革力量汇聚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改革洪流,就必然能够啃下改革“硬骨头”。而今两会已经落下帷幕,党员干部就应切切实实拿出开拓进取的精神、善谋勇为的状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解决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着力突破“中梗阻”,努力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让人民更多地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重视百姓评价和感受,给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而今“中国梦”已经把“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融合一体,我们就应将13亿人民智慧和力量汇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激发起全民族团结向上的正能量,既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创造出炎黄子孙更加幸福的图景。
(未来网特约评论员 杨飞)
相关链接:
新加坡专家高度评价中国两会:中国挑起双重重担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