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预测:打响远超国际水准的“漂亮仗”
“2015年全国粮食产量预测,我们又打了个漂亮仗!”79岁的陈锡康仍活跃在第一线,谈起粮食产量预测,便觉兴奋。
的确漂亮。2015年12月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全年全国粮食产量为12428.7亿斤,比2014年增加288.2亿斤。这与当年4月28日预测中心课题组完成的预测报告十分相近——预计全年粮食增产,产量约12370亿斤,比2014年增产228亿斤左右。
在此前的全国夏粮产量预测中,课题组的预测数据是约2787亿斤,与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公告中的实际产量2821亿斤相差无几,预测误差仅为-1.2%。课题组对黄淮海五省区、河南、山东等主产省区粮食产量预测的准确性也在不久后被事实验证:误差分别为-1.2%、-3.4%和-1.9%。
一年如此尚属不易,更不易的是,这已延续了35年。
粮食预测是国家制定粮食收储购销计划的关键环节。35年来,课题组每年均提前半年以上作出预测,预测年度粮食的丰、平、歉方向全部正确,平均误差仅为1.9%。中央历届主要领导人先后60多次给予肯定,中央8个部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为国家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对我们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指导和政策制定是很有益处的”。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荷兰哥哈宁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的学者也纷纷上门“取经”,寻求合作。在1999年第15届国际运筹联大会上,此项目获得“国际运筹学进展奖”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坚决赞成。粮食的事,是天大的事。”陈锡康说着,记忆回到自己风华正茂的年代——
1957年,大学毕业的陈锡康被招收进新组建的中科院力学所运筹学研究室。组建研究室的,是刚回国不久的力学所所长钱学森。
“合理运输、合理配棉、合理下料、梯级水库的合理调度、产品质量控制……钱老主张:生产生活需要什么,我们研究什么。他非常反对数学脱离实际。”陈锡康说。
70年代末,一项沉甸甸的任务落到了陈锡康肩上:国务院有关部门委托中科院对每年度的全国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并提出了“提前期为半年、预测误差在3%以下”的高要求。
提前半年,意味着在粮食出苗期就对其产量作出判断;而3%的误差率看起来更是难以企及——直到今天,发达国家粮食产量预测平均误差仍为5%~10%。
然而,陈锡康没多犹豫便接受了挑战。
“民以食为天”,他深深明白这句话对国人的意义。
1959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大歉收,饥荒严重。当时的陈锡康正下放四川劳动锻炼,乡亲们的话刺痛了他的心:“什么时候吃上大米饭,就是共产主义了。”
如果提前测算出粮食产量,帮助国家及早确定当年的粮食进出口方案,就能减少饥荒造成的悲剧,而国家也能选择收购成本较低的出手时机。
陈锡康算了笔账:“以2002年美国1号硬红冬麦为例,半年中每吨价格上涨69.2美元。而我们当年缺粮约3000万吨。如果在4-5月份进口,比10月份后购买将节省人民币171.6亿元。”
责任如山。陈锡康开始了艰难的实验。一边深入实践——带着仅有的两位助手进田间、下地头,跑遍乡间为粮食把脉问诊;一边创新理论——在考察国际通行的气象产量预测法和遥感技术预测法后,提出投入占用产出技术,最终创建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
“在我们的模型中,要综合考虑政策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气象因素。”陈锡康说。
因素越多,需要的数据和调研越多,实现难度也就越大。然而,为了国家的农业战略与粮食安全,再不易,也要拿下。
“陈老和他的团队完全做到了。思路清晰、方法准确、调研扎实、分析深透,这是他们成功的原因,也是智库研究必备的素质。”汪寿阳赞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