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天,市民张女士很郁闷,因为11岁的女儿偷偷记下了她的微信支付密码,十多天的工夫就在网络游戏中花掉了两千多元。“玩网游不需要实名认证吗?这个游戏运营商怎么不核实孩子的身份就随便卖虚拟商品?”张女士认为,女儿还是未成年人,希望游戏运营商能考虑到这一事实退还部分金额,但这一要求遭到拒绝。
查看转账记录
意外发现孩子给游戏充值
4月20日,张女士工作结束后突然想起朋友通过微信向她转了一笔钱,于是她打开手机查看,当手机页面跳转至微信交易记录一页时,张女士一下愣住了,页面上出现了连续五条游戏充值记录,仔细一看,从4月2日到19日,短短十多天时间总共转账2341元,最大的一笔转账记录为1000元,最少的一笔10元,“我从来都不玩游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女士坐在家里想了好半天,突然回忆起前两天经过女儿房间时,看到她正在玩网络游戏,一边玩一边在QQ上跟同学讨论。等到女儿放学回来,张女士试探着问了一句,“你平时玩的游戏叫什么名字啊,看着像是CS?”“那个都过时了,现在我们班流行玩4399。”一听游戏的名字,张女士一下明白了,原来她手机里的微信交易记录确实出自女儿之手,“她今年刚满11岁,上小学五年级,平时我们对她的课余生活干涉的并不多,完成作业后偶尔上网、玩游戏都是可以的,但是她怎么能背着我给游戏充值两千多块呢?”
原来孩子偷偷记下密码
支付完后删掉了消费提醒短信
虽然女儿背着家长给游戏充值的事让张女士很生气,但是仔细想想,张女士又觉得纳闷,微信支付需要输入密码,孩子是怎么知道密码的呢?而且微信转账绑定了银行卡,每次交易都应该有短信提示,怎么卡上的钱被转走了五次,没有一次被发现呢?
张女士强压着心里的火气,再次找来女儿询问,原来,张女士平时消费、转账输密码时都不回避家人,女儿在旁边看一眼就记住了,而且每次拿张女士的手机给游戏充值后,都会顺手删掉银行发来的消费提醒短信,女儿也就是这样瞒了张女士半个月时间。
得知真相的张女士一气之下要删掉女儿的游戏账号,可是女儿说这是和同学一起绑定的账号,如果她退出就会影响同学继续使用,在女儿的一再恳求下,张女士更改了账号密码,并且勒令女儿不再接触游戏。
家长认为是未成年人消费
要求对方退款遭拒绝
张女士说,但是孩子毕竟还是个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运营商在没有核实玩家身份的情况下就随便出售虚拟商品,也应该负责。于是,她致电游戏公司客服,但对方称充值到账后都已用于游戏消耗了,无法退款。对于游戏公司客服的答复,张女士表示不能接受,她希望游戏运营商能够考虑未成年人消费的事实,退还部分金额,仍旧遭到拒绝。
昨日,记者联系了4399游戏客服,工作人员对于张女士提出的质疑表示,现在很多游戏网站都没有强制实行身份验证制度,因为游戏公司并非公安机关,没办法对玩家提供的身份信息进行准确辨别。
律师观点
玩游戏充值属孩子行为 如何举证是难点
对此,陕西王炳森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海明表示,游戏运营商在运行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关的手段排除未成年人使用,确实有一定的责任。11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该能够承担符合他年纪的民事行为责任,比如购买文具、图书等,但是张女士的女儿在玩游戏时给游戏账号充值两千多元,最多的一次高达1000元,这样的行为明显已经超出了11岁孩子的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是说,在购买这样的商品过程中,孩子应该经过法定监护人的追认,如果未经家长许可,买卖双方的购买事实就应该予以否定,游戏运营商应该予以退款。但是如何举证给游戏充值一事是孩子行为而不是成人行为,是这事的难点。
何律师说,作为家长,在这件事上也存在监管失职,首先没有保管好自己的账号安全,其次对孩子的监管没有到位,也应当承担责任。
本组稿件文/记者龚伟芳
相关链接:
网瘾少年成“最美刷墙哥” 107份爱心打动网友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