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朋友圈,不断被各种奢侈品刷屏,原价几万元的商品只要几百元。2015年,辽宁公安机关破获“10·20”特大系列制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打掉制假工厂,查扣假冒LV、普拉达、寇驰、纪梵希等各类国际知名品牌皮包两万余件。
“十二五”期间,公安部严打侵权假冒犯罪,连续4年组织开展专项打击,先后发起“亮剑”“破案会战”“打假行动”“网上打假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犯罪。
记者从公安部获悉,2011年至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17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3万名,涉案价值1005亿元,年均战果较往年增长5倍以上。
假伪犯罪搭上网络便车
2015年3月28日,重庆、浙江、广东、广西4省区市联合成功破获“7·07”互联网卷烟售假贩私案,彻底摧毁这一涉及全国多地,涵盖售假贩私、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的特大卷烟犯罪网络。
本案中,犯罪团伙长期盘踞广西北海、东兴等地,收购各类假烟、走私烟,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广告、寻找下家,并将假烟、走私烟销往重庆、浙江、广东、广西等地,查明累计涉案金额达2000余万元。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发布广告、勾结串联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假冒伪劣泛滥蔓延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促使知识产权犯罪手段不断变化和升级。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分析发现,很多不法分子生产假冒包装材料后,通过批发网络进行销售,零售商家消化货源,形成环环相扣、层层获利的犯罪产业利益链条,各环节层级又延伸大量犯罪团伙,相互重合交织,演化成盘根错节的犯罪网络,逐步形成造假售假“地下经济”。
面对“互联网+侵权假冒”带来的新挑战,公安机关探索建立了综合技术研判分析体系,提高数据协查、线索输送能力,为常态化打假提供专业化的手段支撑。各地及时总结、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战法组织有效打击,压制侵权假冒犯罪网上生存空间。
公安部经侦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警方与电商企业协作,开发完善侵权假冒线索甄别、研判软件,主动发现并向各地公安机关输送侵权假冒案件线索,从中破获案件400余起,大数据服务、支撑打假实战已初见雏形。
个案查处延至全程打击
2015年4月,江苏省公安机关侦破一起假酒案,捣毁生产、销售、存储假酒窝点9个,缴获各类假酒包材6万余件,假酒3400余箱,总价值2800余万元。警方发现,江苏、浙江、安徽、山东4省不法分子互相勾连,包材生产、假酒勾兑、包装加工、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均由专人负责,形成跨地域假酒产供销犯罪网络。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公安部组织各地连续发起战役攻势,彻底摧毁制假售假犯罪产业链条2262个。组织31个省(区、市)190个城市同步开展打击假药行动,铲除24个特大假药犯罪网络,涉案价值达11.6亿元。
为逃避打击和法律惩处,犯罪嫌疑人往往挖空心思,手法不断翻新。生产环节“分散生产、统一组装”,存储环节“分散囤积”,运输环节“人货分离”,销售环节“真假混杂”“仓店分离”。只有全链条、整环节围剿侵权假冒犯罪,才能将此类犯罪连根拔起。
公安部经侦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假冒伪劣犯罪隐蔽化、跨区域化、链条化等特点,公安部创新提出集群战役主战模式,探索构建以情报导侦为核心的信息化作战机制。在这一模式的推动、引导下,公安机关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正在实现从现场查抄向侦查深挖、从个案查处向全程打击延伸的深远变革。
两法衔接联合打假提效
据介绍,从公安机关查破案件情况看,一些重点地区制假售假现象尚未杜绝,一些非重点地区源头性犯罪开始出现,许多跨区域犯罪产业链条和网络尚未斩断,行业性区域性制假售假现象依然严重。
长期以来,在打击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中存在的“以罚代刑”现象,让制假售假者有恃无恐。
公安部经侦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各地、各部门先后出台多部规范性文件,从多个方面强化执法协作,但从执法实践看,以罚代刑、信息不通、移送不畅等现象仍不时出现。
为此,公安部先后会同工商总局、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版权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建立加强打击侵权假冒协作配合制度。同时,加大对地方公安机关的指导力度,目前省市两级公安机关普遍建立与各行政执法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机制,不断强化部门间信息分享、情报交换、联合行动,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并行运作”向“融汇运行”转变。
“十二五”期间,行政执法部门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侵权假冒犯罪案件2.4万余件,刑事、行政协作效能进一步提升。
公安部经侦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公安机关将按照国务院关于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的整体部署,充分发挥刑事打击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常态化条件下的打防工作格局,实现专项行动常态化、常态打击专项化。
本报北京4月24日讯
相关链接:
铁路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盗抢骗”犯罪专项行动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