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甜 特约记者陈安宇
五一期间,都市白领李娟拎着大包小包从超市里走出来,她还打算去买些常用药在家里备着,“超市离家远,每周才采购一次,因为打车不好打,坐公交又不方便,要是在家门口就能够把东西买齐就太好了。”李娟的愿望很快就会成为现实,目前,我市各区都在规划着“15分钟生活圈”。
“不求大而全,求实用;不求遍地开花,求按需布点;不求档次高端,求便民。”龙华区区委书记符革表示,龙华区的“15分钟生活圈”打造工作将以立足现有街道改造升级为主,新建为辅,集思广益,问需于民,使居民们能够实现步行15分钟,完成生活琐事。
调整业态使街区功能更完善
5月4日,62岁的张连庆早早地收起了他的修鞋摊。“明天我就搬到临街铺面去修鞋了,今晚要先做些准备。” 张连庆介绍,12年前,他带着全家从黑龙江来到海口,一直在龙昆上社区修鞋。“双创”工作开展以前他是摆路边摊,“双创”工作开展后,在社区的协调下,他以每月180元的租金租下了一个楼梯间,但因不临街,生意不是很好。“明天天一亮,我就开始搬家,将来生意一定会比现在好。” 张连庆对未来满怀期待。
张连庆的新铺面是龙华路龙昆上村疏导点59间铺面中的一间。这个疏导点在2012年建成,“双创”工作启动后,在街道、社区的指导下,龙昆上村经济社出资,整体翻新了原有铺面的外观和内部设施,建成了统一美观的外立面。
“这条街在义龙东社区和龙昆上社区之间,地理位置和目前的经营业态非常适合建成‘15分钟生活圈’便民点。”大同街道办事处主任符策伦介绍,目前该疏导点共有33种业态,如日杂百货、小吃店、缝补铺、手机维修店等,“我们的定位是方便附近上班的工薪阶层和居民,所以业态还是要进行调整,要引进药店、诊所等,满足大家的生活所需。”
看到记者采访,经营着“谢一勺卤味王”餐饮店的老板谢华飞叫住了记者,“我特别希望这里越来越好,附近医学院和交警大厦的工作人员都来我这里吃午饭,比起以前摆路边摊,我现在有了些成就感。”
突出特色使街区更具吸引力
下午5点,大同路的泰龙城就热闹了起来。像往常一样,老坛泡椒凤爪店门前又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们是从四川来的,经营6年了,刚开始有些艰难,后来生意就越来越好。”这家店的老板帅女士说。
在泰龙城,生意火爆的店不止“老坛泡椒凤爪”这一家。“小吃、美食是这条街的最大特色。”友谊社区居委会主任林海辉介绍,美食的集聚效应是这里家家店铺生意火爆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小吃摊有100多家,汇聚了台湾、内地、海南,甚至是国外的特色小吃。“这里的小吃店不知道淘汰了多少家,永远是最有特色的、最具竞争力的留了下来。” 林海辉说。
“好吃,味道独特,在饭店里吃不到这些东西”“价格不贵,在这里可以品尝多种美食”……市民和游客在肯定着泰龙城小吃街的同时,管理者也在思索着创新。“目前我们已经统一了餐车、统一了服装、统一了编号、统一了桌椅。下一步,我们还将做一些问卷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大家提供更为便捷的美食一站式服务。” 林海辉说。
在突出小吃特色的基础上,泰龙城也拥有着“15分钟生活圈”的其他功能。刘阿婆就和其他几位阿婆在这里租下了店面,为爱美的女人绞脸,这项祖传的技艺为附近居民提供着方便,也成为了泰龙城传播本地文化的一个亮点。
加强管理使街区经营更规范
新民西路是中山街道打造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示范街,一直以来,附近的居仁坊社区和人和坊社区的6000多名居民都在这里采购着生活所需。
在这条老街上,卢大姐的民间工艺品店已经营了20多年,“每年军坡节,会有许多人来这里买庙里的用品,我们制作一个彩帘要两个月时间。”
和卢大姐的工艺品店一样,这里的117间店铺大多都是老店。中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书明介绍,新民西路目前的业态已经比较齐全,但拿“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标准衡量还是有些乱,“下一步我们要规范管理,特别是对于一些卖菜的、卖生鲜肉、卖鱼禽类的还是要统一划片经营。此外,还要建设公厕、安装垃圾桶等。”
龙华区区长凌云表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最重要的是要问需于民,目前龙华已做好了调查问卷,正在征求居民意见。此外,还将制定完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真正为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满意的服务。
(海口网5月5日讯)
相关链接:
海口龙华区研究农村住房报建及安置房建设等工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