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疾控中心从2004年开始做艾滋病防治工作,2010年成立专门的艾防科。中心副主任符明雄记得,由于这项工作特殊,当时首先考虑的是男性,但叫了几个人,都不愿意做,其中一个人一开始答应了,但一个星期后又反悔了,说“这个工作我承受不了”。没想到,张华英居然把这个重担承担了下来。
张华英并没有想太多,她心里回荡着的只是几个字:他们需要我们。回到家,张华英的选择便遭遇了同在医疗系统工作的丈夫陈维泽的不解:“这么难,这么危险的工作,为什么不让男同事去做?”
张华英给丈夫在海口的朋友打电话,让他帮忙一起做工作,才说服了丈夫。
勇敢
面对威胁不退缩最终化敌为友
丈夫和亲友担心的事很快便发生了。
2010年4月,县疾控中心分两组对艾滋病患者做抽血检查,张华英带队到戒毒所,另一个组在疾控中心的咨询室做。张华英提前做完,回到疾控中心,却感受到不同寻常的气氛。另一组成员见她回来,说了一句“领导来了”,便迅速撤出了咨询室。
张华英正感到奇怪,便看到了咨询室里的5个年轻人。
其中一名年轻人说:“没事,刚刚吓一下你的同事,说要拿针头扎他们。”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面对着他们的张华英心弦绷紧。但张华英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吗?”她没有批评这些年轻人,而是坐了下来,倾听他们的心声。
交流之中,局面渐渐平息下来,一名年轻人道出内心的想法:“如果有人歧视我们,我就拿针筒去扎人。”张华英心弦又紧绷了一下,但她的脸上仍是笑,她给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她说喜欢和他们交朋友。
血顺利抽了。几名年轻人喜欢上了张华英,临别,还用手机和张华英拍了一张合照。
但是,张华英心里的那块石头,却没有放下,“要消除这群年轻人内心对社会的不满,不要让他们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几天后,张英华便发出了邀请:她要请这些年轻人吃早餐。
人多了不好聊,每次,她请两三个人,和他们约在路边的大排档吃早餐,前前后后,吃了七八次。几次之后,张华英就成为了不歧视他们的姐姐,成为了他们心里的“女神”。有几个年轻人在无助的时候,还跟张华英借过钱。
有时,张华英在街上偶遇他们。一句“张姐”或“张科长”,张华英清楚地从他们的问候声中听到了温暖的感觉,听到了真挚的情感。
危险“炸弹”,就这样无声无息被张华英拆解了。
愿望
“防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华英知道自己来时的路和要走的路。
1992年大学毕业后,张华英便来到了陵水疾控中心。起初,她做计划免疫,背着一箱子的糖丸,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有时候,张华英一走便是几天,走到两脚酸痛。但每次,她都要亲眼看着孩子把糖丸吞下,才放心离开到下一家去。
在一个叫什巴村的村子,见到一名家长担心糖丸有副作用,张华英拿出一颗糖丸,仰头便吞了下去。对方看着张华英,放了心,让孩子吃糖丸。
2000年,陵水成功把小儿麻痹症消除。“虽然我们预防的效果不像医生治病那样一下子可以见效,但慢慢显现出来,你还是能感受到它的深远意义。”张华英说,她的愿望,便是像消灭小儿麻痹症一样,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
在张华英和她的同事的努力下,陵水2010年和2011年在海南省艾滋病防治综合考核中获得全省第三名和第二名,2014年和2015年则连续获得第一名。与此同时,张华英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尽管获得了这些成绩。但张华英仍没有因此而得意。“看到很多病人离世了,但又看到有新的病人出现,感觉要走的路还很遥远。”张华英说,每每想到,她便觉得肩上任务沉重。为此,她四处宣传,到学校讲课,到娱乐场所“扫盲”……
把张华英当“女神”和榜样的,还有张华英的儿子陈孝孟。2013年,陈孝孟填报志愿的时候,报了疾病预防方面的专业。陈孝孟希望像母亲一样,为这项事业而奋斗。(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相关链接:
避孕套新用途:美国城市展出羞羞礼服呼吁大家注意"安全"防艾滋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