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媒体以《海口便民自行车成“鸡肋” 服务亭占道成杂货铺》为题报道海口市公共自行车项目遭市民吐槽一事,引起海口不少市民和网友的共鸣,市民表示如果要做就要做好,实现最初的目的,否则就是浪费资源。昨日,项目运营商海南洋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对报道中的问题进行了回应,该负责人表示,服务亭售卡、销售食品饮料是经过批准的,同时表示将加强管理。海口市政市容委回应称,今日将给出一个具体的答复。记者将继续追踪报道。
“海口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备受争议的确存在,报道很全面到位,也道出了不少市民的心声,我是觉得既然公共自行车已经在营运了,接下来就是好好把这个项目做好,做好了,市民的质疑声也少了。”市民冯先生看了本报报道后说,当然,如果公共自行车项目实在是无法深入人心,该取缔的还是要取缔的,免得浪费资源。
市民何先生认为,报道分析的这九大乱象很到位。并表示海口的自行车,没用过,天天上班经过公共自行车亭,停着的自行车锈迹斑斑,风吹雨淋的,着实没见到大街上有多少人骑,天太热,骑就满头大汗,再加上电动车这么多,能不能骑出去还是个问题!他建议,一定要加强管理,让公共自行车项目以最新的面貌迎接市民;加强管理后,就要开始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公共自行车应有的作用。
运营方:不招标、不听证是受时代环境限制
海南洋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12年海口市市政市容委原则同意海南洋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海口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允许其经营服务亭广告位和销售点,广告位和有人值守服务亭补偿该司投资,有效许可经营期限为18年。
“不招标、不听证是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2008年,我们就开始申请,当时并没有其他的运营商出现,因此没有招标、听证的流程,但是整个过程都是是合法的,经过海口市政府组织了交通、城管、旅游委等多部门对项目进行前期调研后,认为项目是可行的。”该负责人说,目前海口的公共自行车办卡数稳定在三万张左右,日均租赁数约两千辆次。
昨日,记者就公共自行车项目一事采访了海口市市政市容委员会,市容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5月11日将对此事做一个具体的答复。记者将对此进行追踪报道。
》》相关评论
海口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对了吗?
从定位上讲,公共自行车的设立旨在重点解决“公交最后1公里”的问题,它起着交通接驳的作用,比如从小区到公交车站、长途客车站这段距离,如步行,有点远,如打出租车,又太近,公共自行车则很好解决了找个问题。公共自行车的这种定位决定了其站点应主要布局在居民生活工作集聚区出入口、公交车站等交通枢纽附近。
报道称“租赁点的设置地段不是为了方便群众,而是为了让商家好做生意。”如此看来,海口公共自行车一些站点的设置明显不合理,少了些便民性,多了些商业性,相关部门在规划时可能忽略了规范站点设置的问题,或者说规划时作了站点设置规范,但却没有执行到位。
从配套上讲,为保障公共自行车的路权,应当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即便没有自行车道,也应设有足够的非机动车道。如纽约市,专门为公共自行车从机动车道划出了自行车道,减少了交通事故隐患,保障了路权。众所周知,海口的好多道路是没有非机动车道的,更别说自行车道了。
从经营模式上讲,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投资+国企建设运营,如武汉。一种是政府引导+民企建设运营,如纽约市,美国一银行负责全部投资,因此获得了在自行车和租车亭打上该银行标志、并经营自行车相关安全保护性产品的权利。
根据报道可知,海口公共自行车的经营模式大体应为第二种,但海口进行了模式“创新”,“创新”出了一个“服务亭”。可是这个“创新”出来的服务亭却导致了一些问题,占用人行道空间,影响市容市貌,给市民带来不便,拖了“双创”的后腿。缺乏管理,服务亭变成“杂货铺”。商家好做生意,没有方便市民。
笔者认为,海口公共自行车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症结在经营模式上。公共管理学有一个名词:政策调整,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基础上,所进行的修正、补充和完善。亡羊补牢,尤为不晚,相关部门是否该对这一模式进行反思和重新研判论证?(路人甲)
相关链接:
海口便民自行车成“鸡肋” 服务亭占道成“杂货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