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甜
微风在夕阳中吹过,刚刚抽穗的万亩田洋泛起阵阵绿波。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新联村土生土长的农民杜向士干完农活走出田洋。
杜向士指着一条本地人称为旧沟的渠道告诉记者,渠道官名唐渠,始建于唐代,由贬相韦执谊及其子孙修建而成,一直沿用至今,因此也被称之为海南“都江堰”。
韦执谊世代接力完成浩大工程
万年前,炽热的岩浆使羊山地区化为灰烬,千年前,冷却后的火山石在韦执谊的心血中筑起造福后人的浩大工程。
史书记载,韦执谊,字宗仁,唐代京兆(今西安)人。作为大唐贬相,韦执谊来到海南后,落籍在现在的新联村。“我们村历来泉水多,水塘多,当年他就是看上了岩塘,也就是现在的旧沟水库。”新联村党支部书记杜乾甲介绍。
韦执谊看到百姓缺衣少食,于是筹款雇工,发动附近的乡民兴修水利。利用琼北地区随地可取的火山岩,开凿岩石,砌成堤岸,修筑了“岩塘陂”;同时开荒造田,利用岩塘边上筑坝蓄水,凿渠灌田,发展农业引水灌溉技术,以人力改造自然。
“工程很大、任务很重,韦执谊48岁的时候病逝,但那时工程并没有完工。临终前,他嘱咐后人务必修好水利。” 杜乾甲根据史料介绍,直至宋代,韦执谊的后人韦魁才继承先祖遗志修筑完成。到了明代,韦执谊的后裔又效仿始祖做法,在距岩塘不远处的亭塘,兴建了与岩塘相类似的水利工程。
“两条沟渠一条500米,一条300米,一直沿用至今。” 杜乾甲还介绍,韦执谊的陵墓就在新联村,每年村民都会前去祭祀,感恩韦执谊为后人所作的贡献。
沟渠改造升级灌溉万亩良田
上世纪70年代,政府对旧沟进行了系统改造,并建设了一个库容25万立方的新沟水库,此外对主干渠加固加长到了3.21公里,并修出6条分支沟渠,解决了新联村周边的元平村及东占村的水利灌溉问题。
“2011年,龙泉镇对五一田洋进行了整治,你看,这一大片连片的田洋有一万亩之多。除了种植水稻之外,冬天种瓜菜,现在也种了应季的豆角和冬瓜。”龙泉镇副镇长赵青宇介绍,依托水渠的便利资源,新联村还有许多农户发展起了养殖业,全村养鸭达到3万只以上,新联鸭蛋已成为特色农业品牌。
海口网5月15日讯
相关链接:
乐东科学建设现代田洋 泥沼荒地变致富良田凸显农业效益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