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甜
幸福是一种很难量化的感觉,而西门外社区73岁的姚景汉却说:“现在老了老了,但却比年轻的时候幸福得多。”
西门外——海口的百年老街。在这里生活着1331户人家,其中有4228位是住在“祖宗房”的海口“原住民”,成长在自己出生的地方使这里的居民们有着温暖踏实的归属感。
“双创”工作启动后,西门外社区也随之发生了巨变,而变化的不仅是“脸面”,还有方便居民们的点点滴滴,让大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一项举措 “六定”机制布控社区
叮铃叮铃……伴随着一阵清脆悦耳的铜铃声,环卫工人吴华凤蹬着垃圾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听到铃声,家家户户都拎出垃圾投入车内。“这个社区一共6条小巷、4条大街,每天要转7圈,一边收垃圾,一边进行卫生清扫工作。” 吴华凤说,7圈转下来,自己一天6个半小时的工作就结束了,就有其他同事接班。
“环卫工人清扫是做好卫生保洁工作的第一关。”龙华区中山街道西门外社区居委会主任冯运铭说,每天社区干部、志愿者和居民代表都要进行包干巡查,而“六定”机制的责任分解表就为大家提供了遵循。
15日晚,又轮到了网格员吴淑雄上街巡逻,带上红袖章、拿上垃圾收集袋和烟头夹,吴淑雄在晚上8点半前,准时出现在了社区的街巷里。“看到烟头、垃圾就马上捡起来,看到一些出店经营、车辆乱停放问题就及时规劝,如果不能处理的问题就通过“‘双创’随手拍”上报到街道指挥中心,一般当天就会得到解决。”吴淑雄说。
“‘六定’就是定时间、定人、定区域、定责任、定首问责任、定督查。”中山街道工委书记全思东介绍,六定举措实施一个月,效果非常明显,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人明确了自己该干啥,促进了具体工作的落实。
一条街道 业态齐全 居民生活方便
“我是从大同街道的布艺街搬过来的,生意还不错。”来自东北的钟大姐已在海口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从事着一项手艺活儿。“老鼠咬的、烟头烫的、虫子蛀的都可以修补,只要是有关布料修修补补的活儿,找我准没错。” 钟大姐自信地说。
“双创”工作启动后,西门外街进行了5个月的全方位升级改造:昔日坑洼的巷路铺上了琼崖青石砖、斑驳的墙壁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展板、店铺的门脸统一成了古色古香的招牌。“就是看中了这条街的整体风貌,我们才搬过来的,生意和以前差不多,但是工作和生活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钟大姐说。
冯运铭介绍,230米长的西门外街是一条小街巷,22间门面以前的出租率很低,大多都是用来作为仓库,还有几家小理发店,“升级改造后,我们进行了业态调整,引导一些老字号小吃店、小超市、美容院、裁缝铺、修锁铺进驻,现在所有门店全部出租,经营状况也很好。”
“早晨送完孙子上学,就在家门口吃碗肠粉,和街坊们聊聊天,再去买菜,又可以接孩子放学了。住在这条街上几十年,现在是越老越方便了。”李大爷说。
一家人 社区大家庭让居民们体味幸福感
来到西门外社区,一定要吃上一碗广场老妈肠粉,这是地道的海口老字号。“我1994年就开始摆摊,那时就是一辆手推车和一个小方桌,风里来雨里去的。”今年已60岁的林淡娇是广场老妈肠粉的店老板。她说,“双创”工作开展以来,大家都要归店经营,因一时找不到铺面,使她和相依为命的女儿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居委会找到了我,还帮我找好了铺面,我马上就搬进来了,生意很好,有以前的老客,还有专程找过来的游客。”
姚景汉是老妈肠粉点的常客,他除了来吃肠粉,还会在这里“办公”。在西门外社区,活跃着一支老年人志愿服务队,姚景汉担任队长。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20多人的队伍也被编入了“六定”巡查队。“我们能干一天就干一天,能干一个小时就干一个小时,‘双创’是大家的事,只有大家都参与了,才能干好,我们希望自己的家越来越好。” 姚景汉动情地说。
姚景汉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感受着关爱。“你这个病很难根治,但一定要注意保暖。”海口市人民医院博爱社区门诊护师金玉华叮嘱着他。目前,有44支志愿者服务队在中山街道为居民提供着各项志愿服务,因姚景汉患有哮喘病,志愿者们会定期上门为他做体检。
夜幕降临,西门外社区的多宝利后街小广场热闹了起来,有人在爱心企业捐赠的健身器材上锻炼,有人跳着欢快的广场舞。写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红灯笼全部点亮,“勤俭能致富,善后幸福多”,在亮光的照射下,一个在对联中间镶嵌的大红“家”字显得格外夺目温馨。
(海口网5月17日讯)
相关链接:
海口军民齐上阵 清洁家园做卫生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