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深刻阐述“文化自信”,并且首次用“三个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指明了基本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围绕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在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时,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总书记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何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仅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重要体现。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璀璨历史文明。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而且自始至终没有中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自信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种自信来源于举世瞩目的国家改革发展成就。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在国际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空前提高。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我们有理由也必须树立并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然而,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同时,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从强烈失落自信再到坚定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文化自信越发重要,也更为根本。只有文化自信了,才能更有理性、更加自觉、更加从容和更有定力地推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怀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定,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定能早日变成现实。
相关链接:
哲学社会科学是实现中国梦的源动力以改革创新精神谱写“中国梦”的文化篇章(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述评
李万君:高铁焊接大师 中国梦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