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深刻回答了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
真懂真信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懂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而言的;真信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而言的。从逻辑上讲,真懂是真信的前提。只有真懂马克思主义才能做到真信马克思主义。
任何哲学社会科学既具有反映现实社会运动发展本质规律的性质,又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因此,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和方向,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指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但近年来,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某些领域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没有真懂真信。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
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前提。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既包括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括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要做到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不能丢。只有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才能全面、准确、深刻地掌握其基本内容,把握其精神实质,抓住其理论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学习,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本,掌握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学习要强调入脑入心、学以致用,坚决反对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学习态度。
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并把其精髓实质运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真正做到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跨越发展。
解决为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
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这即是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这决定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政治路线就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根本认识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本作风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从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再到根本政治路线、根本认识路线、根本作风,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事业,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事业。人民性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属性。因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为人民群众做学问,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担当的历史使命,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智识的增长、研究能力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娴熟运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目标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于其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索。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才能把思想理论向前推进,进而把整个社会向前推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努力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在革命时期,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成功分析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同时还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以此提升自己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在面对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品质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准和执政水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的时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发展正能量,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提出高水平的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话语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核心是有理论支撑的、有具体内涵的概念或范畴。它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和主观意向的表达,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需要用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应当是以中国概念、范畴的方式表达当代中国人民的意愿,按照学理的逻辑来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那种靠背诵经典而与时代脱节的理论指导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大众化、通俗化,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的普及,马克思主义话语早已为中国大众所熟知,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话语建构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形成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与制度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正在显示着强大的实践力量。因此,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
(执笔人:王增智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