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悬崖村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恐怕并非经济发展,而是如何保障村民与小孩的生命安全。在这里,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时下,我们很难相信,在中国某处地方,孩子们上学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抓住藤梯爬上悬崖峭壁,上学放学的路途耗费数小时。然而,这正是四川大凉山地区真实存在的现实。
据新京报记者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72户人家居住在这里。
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最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而没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险的。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悬崖村有15个6到15岁的孩子每两周要通过这样爬天梯的方式去上学。在这里,安全与贫穷同样是大问题,甚至是最大的问题。
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还有5000多万人。这最后的5000多万贫困人口可以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这些贫困人口所在的地区,往往因为地理环境恶劣、社会条件差等原因而难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实现脱贫。换句话说,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需要更“私人定制”的模式来破解。而四川大凉山地区的“悬崖村”就是这样的典型。
搞精准扶贫需要更加精确地解决贫困地区和人口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也理应让悬崖村的孩子上学不必再攀爬悬崖上的藤梯。
根据报道,解决悬崖村的贫困问题,当地也考虑过易地搬迁。易地搬迁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安全问题,但主要问题是易地则意味着失地,农民搬迁到城市附近后生计是一大难题。那么修路呢?在当地政府看来,修建一条公路的成本太高。即使全盘考虑相邻的同样没有通公路的三个村落,打通和外界连接的公路,大约需要五六千万元,而且需要村民自筹50%资金。投入和产出极不相称,地方政府不愿意,村民也无力筹建。
在提倡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之下,处于左右为难境地中的“悬崖村”是个典型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所谓的精准,不仅在于如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现脱贫目标,更在于如何清晰定位当地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设置更加合理的脱贫路径。
显然,悬崖村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恐怕并非经济发展,亦非脱贫目标,而是如何保障村民与小孩的生命安全。在这里,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或许,从经济效率角度上考虑,为住在悬崖上的村民修建索道,或为当地三个村落1420人投入五六千万修建一条公路,投入与产出并不相称。但问题在于,政府的责任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上所担负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部门更应该正视的问题。当责任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责任应该是政府重要的衡量因素,而非经济效益。
更何况,就当地而言,这两者并非全然冲突,并非所有的经济投入都无法产生经济效益。悬崖村其实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是很好的,致富不难。最近县乡干部和旅游扶贫帮扶单位密集调研,也外聘了地质学家杨勇,对旅游和道路规划进行科学评估,力求在保护好当地宝贵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制定道路开辟和旅游开发,带动当地脱贫。
精准扶贫需要对接贫困人口的精准需求,也需要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开发扶贫方案。
而据最新消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经决定,州里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
希望悬崖村的孩子和村民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相关链接:
全国政协委员严琦:餐饮业对于精准扶贫具有拉动作用
【治国理政新实践·广东篇】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助力广东率先全面小康
[网络媒体走转改]贵州精准扶贫五部曲之山区扶贫插上“隐形的翅膀”
海口琼山精准扶贫 力争明年底全区贫困村庄全部“摘帽”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